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創造未來的憑藉,是啟發個人、發展社區、興盛國家的希望工程。更是促進階級流動、彰顯社會正義的表徵。若廢併校是無可避免的趨勢,那應該思索減少負面衝擊,化危機為轉機、化負債為資產,轉化創意產生新價值,可許整體教育發展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廢併校影響至深且鉅,身為教育人員不能不嚴肅正視。
(一) 贊成廢校嗎?
1.「廢校可以是最後選項,但不應該是唯一選項」:基於保障學生受教權、家長選擇權、社區整體發展、國家人才培育、順應改革潮流,廢併校牽涉諸多層面影響。
2.基於理念(社會正義、機會均等)及情感(親師生、校友、歷史)上不建議廢校,「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強」,「小校不必然是廢校的宿命」。
3.「廢一間學校,可能多蓋一所監獄」:人才培育是一切發展的基礎,教育的投資不能以商業利益眼光來衡量,現在的決策影響下一代未來的樣貌,資產或負債。
4.「若政策上是屬必然,則職責上盡力追求圓滿」:校長是政策執行者角色,必依法行政,但在道義、情理上顧及利害關係者之感受與權益,盡心同理,圓融處理。
(二) 最適切的經營模式為何?
1.「實驗轉型,發展特色」:轉型聚焦特色發展之理念學校、另類學校、實驗學校等,吸引認同經營理念的家長轉入學籍就讀
2.「策略聯盟,資源共享」:如同級學校水平聯盟、跨階段學校垂直聯盟、與文化機構、社福醫療單位、民間團體聯盟、或混合式的聯盟等等,或跨區學校群組,共榮共生共同體。人力財物共享,共聘師資、共用行政人資(人事、會計、營養師、心理師、牙醫師);設備硬體互通有無、物品聯合採購、課程設計分工、課外活動聯合辦理等。
3.「大校減肥,大小雙贏」:降低大校班級學生數,增加活動空間、師生互動,確保個別適性化精緻教學;小校人數增加,便於同儕互動、分組討論,提昇學習興趣與動機。
(三) 廢併校是否與小班精神相違背?
1.小班精神在於「個別化、適性化、精緻化」,以便達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成就每一位學生」的目標,大校人數眾多,教師負擔重,不易施行小班精神。
2.偏鄉弱勢地區需要教育提昇發展,改變弱勢再製循環;家長社區無力改變的,正是小班精神得以創造奇蹟的機會和舞台,也是政府均衡城鄉發展的職責所在;透過小班精神提昇教育品質,適足以發展個人,帶動社區,以均衡城鄉差距。
3.故此,若以小班精神來評論廢併校議題,此舉非但無法促成小班精神落實,更有背道而馳、相去甚遠之嫌!
(四) 被併校與併校的複雜現象為何?
1.雙方心理的不安定感:新環境、新人際、新改變的適應性擔憂。
2.政策法規的不確定感:合併模式、配套措施、流程SOP尚無清晰架構可循。
3.溝通不足的不信任感:訊息傳達/溝通品質,利害關係人的覺知/感受。
4.併校雙方的微妙心理:被併者或許焦慮不安,併者可能以逸待勞。
5.個人組織的兩難困境:利害關係人權益與組織績效責任的利益衝突。
(五) 如何圓滿解決?
1.雙方籌組整併專案小組,隨時聯繫,定期會議,交換訊息。
2.邀請教育局各科室參與會議,更新說明政策內容進度。
3.邀請家長、教師、校友、里長等代表加入或參與整併小組會議。
4.訂定公告整併配套完整計畫與SOP,清楚呈現過程與預估結果。
5.建立意見反應管道與訊息溝通平台,專人專線或網頁即時回覆。
(六) 學校整併計畫
一、 依據:臺北市立國民中小學整併辦法1021216
二、
組織與分工
編組
|
負責單位人員
|
工作內容
|
召集人
|
校長
|
統籌合併業務、政策說明
|
綜合服務組
|
教務主任
|
辦理合併業務聯繫、進度追蹤、意見彙整、宣導溝通、新聞聯絡、會議安排、跨校聯繫
|
課程銜接組
|
教務處
|
課程銜接、學籍安排、轉校安置
|
交通規劃組
|
學務處
|
路隊安排、交通車、導護
|
心理輔導組
|
輔導室
|
師生、家長心理輔導、個案轉銜
|
校史文物組
|
總務處、會計室
|
校史紀錄保存、校產文物移轉
|
人員安置組
|
人事室
|
教師職員調校事宜
|
校友服務組
|
校友會、家長會
|
校友家長意見服務
|
三、
執行進度、經費、考核、其他
(七) 處理過程
(一)辦理「整併政策說明」,化解疑慮凝聚共識
1.辦理整併政策訊息說明會,邀請職員、家長、校友、社區參與。
2.透過會議、刊物、文宣、網頁,即時傳達整併相關訊息。
(二)設立「整併溝通平台」,暢通意見表述管道
1.設立諮詢專線,解答民眾相關疑問。
2.設立互動網頁,提供意見交流平台。
3.定期辦理座談會,雙向溝通,整合民意。
(三)成立「整併業務小組」,專責整併業務推行
1.建立跨校跨處室專責小組,整合相關業務。
2.邀請教師、家長、校友、社區代表參與整併小組。
3.設立發言人,統一對外說明窗口。
(四)擬定「整併配套措施」,掌控執行實施進度
1.人員安置:如教職員工移撥調校、學生轉校安置等協助措施。
2.通學規劃:導護人力調度、交通車安排、路隊規劃等。
3.課程銜接:簿本教科書、學籍資料、社團、制服等銜接。
4.心理輔導:三級輔導、心理師駐點,加強師生心理輔導。
5.校史保存:校史文物資料整理、移交,電子校史等。
6.校舍規劃:財產設備、空間運用配合政策盤點整理。
(五)整合相關資源,促進社區整體發展
1.「主動出擊」拜訪社區鄰里,協助「社區情感凝聚」。
2.「引導思維」轉化整併價值,溝通「社區總體營造」。
3.「資源共享」整合整體資源,增益「學生永續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