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8日 星期二

話說啃老族

近幾年來常被討論的社會現象,除了少子化、老齡化之外,老大不小還不離家的「啃老族」也常被提及。在美國稱為「歸巢族」(Boomerang Kids),在英國稱「尼特族」(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NEET),日本則約存在百萬「繭居族」,都是指孩子成年之後無就業,生活上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持。先進國家如此,台灣也不例外,而且人數持續增加中。 
在產業經濟相對不活絡的時代環境下,這一代的年輕人的確承受更大的競爭、更少的機會、更多的生活壓力,但是英國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不管多麼艱困的年代,還是有人過得優遊自在;不管如何太平盛世,還是有人艱辛度日。與其怨嘆無力改變的環境,不如盡力操之在我的領域,想辦法成為適於生存的勇者。
對於啃老族現象,一個外在環境的原因是產業結構轉型困境、整體經濟景氣不佳、年輕人長期低薪、產學落差,產業缺工,學子無法學以致用等問題。另一個因素是傳統家庭提供長期庇護,孩子成年之後,仍然在經濟上得到依賴、心理上得到依附。正常來說,家庭本來就是家人的避風港,擁有溫暖與愛,使人可以不虞匱乏地成長,但是到了一定年紀,總要成熟自立、獨當一面,從受照顧者轉為照顧者。當孩子蛻變成大人時,如果還一直宅在家裡,持續受父母呵護,經濟上無法獨立,除了自己承擔不了成年人應有的責任,長期下來,心理上容易產生扭曲、缺乏自信,也會造成家人的負擔。
我國教育基本法提到:「教育之實施,應致力開發個人潛能,培養群性,協助個人追求自我實現。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國家、教育機構、教師、父母應負協助之責任。」父母教養子女,總期盼孩子健康平安長大,未來擁有一技之長,成家立業、職場順利、生活美滿。要達到這個願望,在孩子成長過程裡,就要兼顧「教」與「養」的責任。從幼兒園到大學,從無知到懂事,影響最多的就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教導孩子讀書長知識、做事練能力、做人學相處、培養挫折復原力、問題解決力、人際互動力、積極勤勞力、自我責任感等,讓孩子長大後,清楚自己的責任,勇於挑戰困難,積極尋求自我實現。 
教養,需要適度放手,孩子才能學會過自己的人生,還能照顧老人。

新春有感

2020年第一天,學校辦理社區網球聯誼活動,邀請喜愛網球運動的社區朋友與學校教師友誼賽,一方面慶祝整修後嶄新的網球場開張,一方面鼓勵社區居民善用課後校園場地開放,培養運動休閒的習慣。這一群網球愛好者來自各行各業,有退休人士、醫生、會計師、警官、教官、教練、公司老闆、企業主管、公務員、教授、勞工等,大家齊聚一堂切磋球技、閒話家常,透過球聚拉近了里鄰住戶間的距離,也增進彼此間的情感。
社區球友裡有一位滿頭白髮、笑容可掬的長者,大家尊稱他為張教練。民國77年,學校整地建校之初,深愛網球的張教練常出現在學校附近社區球場中,只要有社區朋友願意來學習,他都會主動義務指導,現場與會的許多球友都是二、三十年來,張教練所指導的學生輩人士,難怪受到在場眾人的敬重。許多球友回想當初剛入門時,連持拍都不穩,經過幾十年來不斷的練習,許多人已經從當時的初學者,進步到可以與教練並駕齊驅,甚至青出於藍勝於藍。教練說:「教授網球除了培植喜好網球的人口,也是訓練可以陪自己打球的對手,如果沒有對手,只能對著牆壁打,對手越厲害,自己的球技也會跟著進步。」 
為了增加趣味性,第一輪球賽採取隨機抽籤,兩兩配對雙打賽,第二輪則分學校隊與社區隊。兩輪比賽下來,發覺兩隊成績差不多,每場比數也接近。過程中常會出現抽球你來我往、殺球不手軟、漂亮回擊等畫面,精彩時眾人不吝歡呼聲,可惜時自嘲哀嘆聲,球賽輸贏放一邊,大家總是盡力打好每一球,享受每一球的變化樂趣,從每一種狀況獲取經驗、精進球技。整場聯誼下來,所有人汗流浹背、通體舒暢、氣氛融洽、歡樂無比。 
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認為「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它不斷地發展個人的能力、形成個人的習慣、修正個人的思想,並激發個人的情感和情緒。生命旅程就是一個學習歷程,每個日常生活的點滴互動,都隱藏著無形的學習素材,只要用心體會,都可以從生活中汲取養分,修正言行與豐富心靈。學校環境設備來自政府經費,根源於大眾繳付之稅收,本屬公共財,透過課餘時間場地開放政策或是學校辦理睦鄰活動,讓資源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而學校是社區一部份,資源共享於鄰里居民,促進社區和諧與共榮,也算是盡社會責任的方式。假期善用場地辦理網球賽,既然是比賽就會有輸贏,一場競賽對人生而言無足輕重,卻可從球賽中可以看出人品,這些社區球友們不會因為輸贏而翻臉無情,只有惺惺相惜而更增感情;不會藐視對方技不如我,反而希望培植對手成為伴我的球友。社區人士組成多元,各領域的朋友有不同的人生歷練,擁有不同的經驗與思維。今日互動中體會了別人的生活態度與人生智慧,「資源共享、專長分享、廣結善緣、心靈共成長」,又過一年,見賢思齊,期勉自己每年進步一點。新春有感,聊表情懷。

108課綱上路

        九月起,十二年國教新制開跑,108課綱開始實施,今年入學的小一、國一、高一學生將全面適用。新課綱理念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性向及興趣,找到適合自己的進路)、優質銜接(國高中正常教學、五育均衡發展、優質教育銜接)」,從影響最大的大學入學方式著手,改變高中以下的教學與評量方式,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即能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當知識可以透過手機、google大神隨傳隨到時,擁有奔放活力、無限潛能的青春生命,豈能只花費在記憶背誦這件事上,孩子更需要的是面對真實世界所需的系統思考、問題解決、溝通表達、藝術涵養、人際關係、團隊合作等生活素養。

        為了讓不同優勢智慧的孩子多元發展,今年入學的高中生,111學年度升大學時,有七種多元入學方案:具特殊專長或特殊表現的學生可以選擇「特殊選才」管道;在校成績名列前茅者,可以參加「繁星推薦」;清楚自己興趣能力、熱衷領域者,可選擇開設有相關選修課程的高中,累積學習歷程檔案,提交給欲申請的大學審查,採取「申請入學」方案;對於還不清楚興趣所在,也不排斥讀書考試者,可以參加七月時的「分科測驗」,藉由「分發入學」進入大學,再持續自我生涯探索;另外有些大學會獨立招生,可以留意與準備興趣科系的考招方式;而有志警察、軍人職業者,可以參加警大、警專、軍校考試;對於想要先就業累積社會工作經驗者,可以選擇「進修推廣學士班」在職進修,取得大學文憑。

        108課綱揭開了「多元適性」的升學時代,高中階段改變最大,大幅減少必修學分,從160學分降為118學分,提高選修學分,加強校訂必修及選修課程共62學分。各校將發展出具特色的選修課程,並且連結到大學相關科系,學生必須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作為大學端評核入學條件之一。學生可以根據本身的興趣與優勢,選擇開設有相關選修課程的高中就讀,以便將來申請相對應的大學科系。因為制度設計將高中特色課程與大學科系連結,讓選擇大學科系的性向提早到高中的多元選擇,而非大家一眛地擠向明星高中窄門,所以孩子必須儘早在國中小階段開始做自我的生涯探索,避免上了大學才發現學非所愛、學非所用的情形。

        隨著新課綱實施,國中會考及大學學測試題,除了一定比例的傳統基本型,將會導入更多的情境題,傾向以較長題幹或混合選擇題與非選擇題題組的方式來命題,評量學生統整、歸納、說明、分析的重要核心能力。對於這樣的趨勢變化,小學是基礎能力的養成階段,除了奠基各科基本學力,應對一段長長的生活情境題型,需要廣泛及大量閱讀,以培養閱讀理解能力;需要加強體驗探索,以豐富生活經驗;需要勇於發表、多多對話討論,以發展思考判斷評論能力。除了學校教育之外,家長可以常陪孩子親子共讀、帶領孩子充實各種生活知能、與孩子聊天激盪想法創意、探索發現自己的興趣喜好等。在就學階段,讀書考試只是歷程,培養終身學習興致與適應未來的生活本事才是目標與目的。

2020年1月27日 星期一

家長可以放心託付的溫馨學園

時間過得很快,曾經是任教過的小學生,現在都已經為人母了。暑假過後,小芬就要帶著孩子進入幼兒園,想想那個總是寸步不離、依偎在身旁的女兒要開始上學、過團體生活了,內心多少有些忐忑。
從孩子上學第一天起,每位父母心中就有了期待與擔心,心情有點複雜,希望孩子能適應學校的生活、在學校過得充實快樂、希望孩子得到老師的關心鼓勵、能與同學相處愉快、喜歡學校的環境與活動...等等。而這些希望也正是父母擔心之所在,擔心不能適應環境、擔心不能得到充分的關愛、擔心和同學相處有問題、擔心學習有困難。父母有這些心情都是人之常情,但過度的期待與擔心,反而可能影響正常的親子或親師關係。適度地將個人感受透過親師溝通或家長同儕彼此分享,是個不錯的抒發管道,除了溝通彼此的教養觀念、分享專業知能、交流育兒經驗,大人間並可形成教育夥伴、知識成長及心靈支持的團體。所以當孩子在學校學習交朋友時,父母也可以在班上、在學校開展人際關係,藉由參與各項班親會議、節慶活動、校外教學、志工團體等,一方面了解孩子生活學習環境各項軟硬體設施、課程活動內容、孩子學習適應情形;一方面與班上家長聯繫情感、互通訊息,共同參與協助班務校務發展。如此因參與而了解,可以消除許多不必要的擔心與誤解;因攜手且同心,讓親師信任關係在密切互動中增長;因溝通而理解,讓孩子在一致的教養理念中發展正常的依附關係。
在幼兒園階段中,孩子身體動態活潑、心裡充滿好奇想像,急於探索世界,卻也是脆弱敏感的年紀,任何與外界人際激盪的火花,都可能欣喜而雀躍不已,也可能因為肢體或言語不當而受傷畏縮。所以對教育人員來說,是最辛苦、最需要愛心耐心投入的年齡層,也是父母最需要投注心力呵護陪伴的階段。在家裡,父母身兼教養任務,專心照顧小寶貝。在學校,角色任務移轉給老師,師長是孩子上學時的父母。因為是以父母的心態照顧小孩,所以每位幼兒園老師們總是笑臉迎人、親切溫暖、輕聲細語、和顏悅色、耐心指導。為了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雖然有時身心已經疲累,每次提到如何讓環境更舒適、課程更扎實、活動更精彩時,總還是神采奕奕、勇往直前。大湖教師團隊年輕有活力、專業有熱情,彼此間像姊妹般情感,互相關懷、互信互愛,營造一個像家的溫馨園所,一個讓人喜歡來上班的地方,這裡是校長深受感動喜愛的角落,也會是家長放心託付、陪同孩子成長的美麗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