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常被討論的社會現象,除了少子化、老齡化之外,老大不小還不離家的「啃老族」也常被提及。在美國稱為「歸巢族」(Boomerang Kids),在英國稱「尼特族」(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NEET),日本則約存在百萬「繭居族」,都是指孩子成年之後無就業,生活上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持。先進國家如此,台灣也不例外,而且人數持續增加中。
在產業經濟相對不活絡的時代環境下,這一代的年輕人的確承受更大的競爭、更少的機會、更多的生活壓力,但是英國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不管多麼艱困的年代,還是有人過得優遊自在;不管如何太平盛世,還是有人艱辛度日。與其怨嘆無力改變的環境,不如盡力操之在我的領域,想辦法成為適於生存的勇者。
對於啃老族現象,一個外在環境的原因是產業結構轉型困境、整體經濟景氣不佳、年輕人長期低薪、產學落差,產業缺工,學子無法學以致用等問題。另一個因素是傳統家庭提供長期庇護,孩子成年之後,仍然在經濟上得到依賴、心理上得到依附。正常來說,家庭本來就是家人的避風港,擁有溫暖與愛,使人可以不虞匱乏地成長,但是到了一定年紀,總要成熟自立、獨當一面,從受照顧者轉為照顧者。當孩子蛻變成大人時,如果還一直宅在家裡,持續受父母呵護,經濟上無法獨立,除了自己承擔不了成年人應有的責任,長期下來,心理上容易產生扭曲、缺乏自信,也會造成家人的負擔。
我國教育基本法提到:「教育之實施,應致力開發個人潛能,培養群性,協助個人追求自我實現。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國家、教育機構、教師、父母應負協助之責任。」父母教養子女,總期盼孩子健康平安長大,未來擁有一技之長,成家立業、職場順利、生活美滿。要達到這個願望,在孩子成長過程裡,就要兼顧「教」與「養」的責任。從幼兒園到大學,從無知到懂事,影響最多的就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教導孩子讀書長知識、做事練能力、做人學相處、培養挫折復原力、問題解決力、人際互動力、積極勤勞力、自我責任感等,讓孩子長大後,清楚自己的責任,勇於挑戰困難,積極尋求自我實現。
教養,需要適度放手,孩子才能學會過自己的人生,還能照顧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