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0日 星期日

淺談國民教育任務

    簡單從幾個面向,談談小學階段應該培養孩子哪些素養。
一、依法而言
國民教育開宗明義:國民教育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另教育基本法第二條: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資訊知能、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
二、依政策而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塑造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與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等九大項目之核心素養。
三、依眾望而言
20176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辦理「學生未來核心素養大調查」,瞭解臺北市親師生對核心素養之看法,認為未來孩子須具備的核心素養前六名依序為品格、合作、創新、表達溝通、意志及邏輯思辯。
四、大湖國小學校願景
(一)  淳樸(行為品格):做人要淳樸,培養謙和有禮、人際合作、公民素養。
(二)  踏實(知識才能):做事要踏實,培養生活能力、自主學習、興趣專長。
(三)  創新(思維美感):思維要創新,培養邏輯思辨、問題解決、美感素養。
分析學校願景與法令、政策、眾望之對應如下表,依教育基本法第二條第三項,為實現前項教育目的,國家、教育機構、教師、父母應負協助之責任,且讓大家一起攜手合作,協助孩子健全發展。
       大湖願景
  面向
淳樸
踏實
創新
國民教育法
德育、群育
智育、體育
美育
基本教育法
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人權尊重、生態環境保護、多元文化瞭解與關懷
資訊知能、強健體魄
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創新應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學生核心素養調查
品格、合作、意志
表達溝通
創新、邏輯思辯


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問題

孩子在邁向成熟的過程中,總會顯露不成熟甚至不當的行為,需要父母師長們不厭其煩地諄諄教誨或及時導正,才能讓孩子逐漸明瞭為人處事的人情義理,在社會生活中展現合宜的言行舉止,這是教育的功能與價值,而教育者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親師的教養方式對於孩子的觀念態度、人格養成具有關鍵性的影響。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教訓、責備或處罰或許可以迅速地壓制這些不好的行為,但是對於產生問題行為背後的動機、原因或者所傳遞的訊息,若不能深入瞭解並加以適當的處理,非但無法保證問題行為不再發生,甚至可能埋下未來更難以預測的變化。
以偷竊行為為例,過去曾經輔導過的學生,就有許多不同的狀況。小明因為無法控制物欲,受不了東西的誘惑,而隨意將他人財務納為己有;而阿寶卻是基於友愛之情,希望妹妹享有跟自己同樣的喜悅,多拿了一份獎勵品回家與妹妹分享。而上學遲到問題,也是有不同的原因讓孩子無法準時到校。小芬動作緩慢注意力不足,每天將近三更半夜才能完成功課,晚睡以致早起不來;大雄和媽媽相依為命,每天放學後到夜市幫忙做生意,同樣晚睡導致常常上學遲到。另外在教學現場也常碰到作業遲交的問題,小英對於課業學習缺乏動機,作業習寫被動懶散;小強理解力欠佳,加上隔代教養,家庭功能不彰,作業總是無法完成;阿德天資聰穎,成績優異,但是對於刻板重複性的作業興趣缺缺,常常不寫不交。
    心理學家阿德勒(Adler)提出「行為目的論」,他認為人的行為背後都有其目的,每個人透過不同的方式與行為來獲得自己認為的歸屬感。而系統思考先驅古德曼(Goodman)的冰山理論,指出所謂的冰山一角,通常指那露出水面一小部分看得見的問題現象,而更大一部分是深藏在水面下,看不見卻默默主導問題行為的內心世界。教育孩子,不能只急於解決問題的表象,採取壓制、責備、處罰的方式,更不能被這些不受歡迎的行為激怒,而忘卻了運用教育的專業知識、技能及態度。孩子尚在探索學習適應社會規範的成長歷程,行為難免脫序,不同的行為有著不同的思維,不同的個體也存在不同的個性與環境因素,阿德勒相信改變行為的方式,是幫助個人扭轉行為背後的信念;古德曼認為解決行為問題,必須改變個體心中習以為常又根深柢固的心智模式。幫助孩子改善問題行為沒有捷徑,多了解孩子背後的動機、需求與困難,多傾聽理解內在心聲,提供專業對話與輔導,轉化引導幼小心靈朝向成熟發展。

培養閱讀的好習慣


朋友的兒子有學習障礙,但她從兒子一歲起就唸故事給他聽,當兒子上小一時,級任老師很訝異這個被評估為學習緩慢的學生,語文理解力竟不輸給其他的孩子,並且擁有很多知識。

兒子的保母只有高中畢業,一兒一女卻都有博士學歷。從小看著保母帶小孩的方法,讀故事書、播放故事CD、玩益智遊戲、到書局看書買書。兩個孩子上了小學之後,識字量、語文閱讀能力明顯高於同班同學,難怪一路到大學總是名列前茅,讀書考試從不讓父母擔心。

童書作家方素珍兩個兒子沒辦法靜下來享受閱讀的樂趣。從小三要寫作文開始,媽媽每週有四天晚上挑選國語日報同年級的學生投稿文章,要求朗讀整篇文章後抄下標題和第一段。一年兩百多篇閱讀和朗讀,上了國高中就寫出一篇篇的好週記與好作文,而閱讀習慣一直到上大學、出社會工作都仍持續著。

終身學習是適應未來社會的必要課題,閱讀習慣則是確保終身學習的的必要能力。國內外閱讀研究指出,孩子在九歲之前,都在「學習如何閱讀」Learn to Read,九歲之後才逐漸發展成「透過閱讀學習」Read to Learn,而閱讀習慣和興趣則需要趁早從小培養,沒有人是天生為閱讀而來,每一種習慣、興趣或技能都是刻意培植、用心良苦的結果。享受成長喜悅的過程總是充滿辛酸苦澀,不但要克服好逸惡勞的天性,還要走過困難挫折的低潮,懵懂孩童尤其需要父母師長汲汲營造環境、規劃時間陪伴、耐心鼓勵引導。綜合專家學者的意見,提供以下幾點參考。
一、身教勝於言教,培養愛閱讀的小孩,需要父母先喜歡閱讀,一來讓孩子耳濡目染、典範學習;再者,在閱讀的道路上,給予孩子提攜指導。
二、家中規劃一個屬於全家人的藏書與閱讀空間,每天騰出至少半小時,一起遨遊探索書中世界,享受神遊不同時空、不同故事的樂趣。
三、從幼兒園開始抱著孩子看書說故事,一直到小學,當孩子可以獨自閱讀時,可以和孩子朗讀、分享、討論彼此所看的書籍內容。
四、每週全家一起逛書店或社區圖書館,挑選喜歡的書籍,坐下來靜靜地閱讀,感受一下身旁喜愛閱讀人士共同塑造的求知氛圍。

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提到,二十一世紀是個「解答千變萬化的時代」,需要擁有問題解決能力才能生存發展,這個能力不是依賴背誦記憶得高分,而是閱讀之後的理解、應用和思考能力。洪蘭教授說:「閱讀是習慣,不是本能,它需要有人帶,才能進門。」讓我們一起引領孩子們愛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