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4日 星期四

幼兒園的美感教育

       「美感」是由個體內心深處主動建構的一種感知美好事物的體驗。美感教育是幼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中六大領域之一,旨在陶養幼兒對生活周遭環境事物的敏感,喚起其豐富的想像與創作潛能,形成個人的美感偏好與素養。課程目標有:()喜歡探索事物的美 ()享受美感經驗與藝術創作 ()展現豐富的想像力 ()回應對藝術創作的感受與喜好。 美感的學習面向則有「情意」和「藝術媒介」兩部分。「情意」指在從事與美感有關的活動時,著重於讓幼兒享受過程中的樂趣。「藝術媒介」則包括視覺藝術、音樂及戲劇扮演。因此,美感教育希望透過藝術媒介,讓孩子享受學習過程的樂趣,培養孩子「探索與覺察」、「表現與創作」及「回應與賞析」三項能力。即能以敏銳的五官和知覺探索,並覺察生活周遭事物的美;能嘗試以各種形式的藝術媒介來發揮想像,進行獨特的表現與創作;能對生活環境中多元的藝術創作或表現,表達其感受與偏好。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老師會結合遊戲、創作和體驗等活動,以促進幼兒對美的感知、欣賞和創造能力的發展,例如:

一、視覺藝術: 引導幼兒觀察、分析和欣賞不同種類的視覺藝術作品,如繪畫、雕塑、攝影等,讓幼兒討論他們所看到的色彩、線條和形狀等。

二、音樂體驗: 播放不同類型的音樂,從兒歌、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等,讓幼兒感受音樂的節奏、旋律和情感。也可以使用簡單的樂器,鼓勵幼兒參與音樂創作和演奏。

三、創意繪畫: 提供多種繪畫材料,如顏色筆、水彩、粉筆等,讓幼兒自由創作。同時,可以給予一些主題,讓幼兒透過繪畫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四、手工藝創作: 鼓勵幼兒使用不同的材料,如紙張、黏土、布料等,創作手工藝品。這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創意思維和空間想像力。

五、戲劇扮演: 安排戲劇活動,讓幼兒進入角色,體驗不同的情境和故事情節,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和情感表現。

六、校外教學: 帶領幼兒參觀美術館、博物館、校內音樂會、兒童劇團演出等,讓他們親身體驗藝術和文化的豐富性。

七、故事繪本: 使用生動有趣的繪本,讓幼兒透過圖畫和文字來感受故事情節和情感變化。

八、遊戲活動: 設計有趣的遊戲,如形狀配對、色彩辨識等,以促進幼兒對視覺元素的敏感性和辨識能力。

九、群體合作: 安排小組活動,讓幼兒一起參與創作或演出,培養合作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十、環境美化: 共同參與佈置美麗、有趣的教室環境,讓幼兒在美好的情境中學習和創作。

        在美感教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也會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性,尊重他們的創意和表達方式,不斷鼓勵和肯定孩子們的努力。會強化多元體驗,提供各種不同的藝術媒介,涵蓋視覺、聽覺、觸覺等多個感官,以豐富他們的美感感知。會讓幼兒在活動中感受愉悅和享受,避免過多的壓力和競爭。會加強引導幼兒思考、探索,提問和啟發,以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好奇心。會與幼兒進行互動交流,聆聽他們的想法,並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總之,幼兒美感教育的教學應該是一個開放、豐富、有趣的過程,讓幼兒在愉悅的氛圍中發展他們的美感和創造力。

注意身心健康

        每年給畢業生的祝福,除了「鵬程萬里、一帆風順」,就是一句「注意身心健康」。小說作家詹姆士‧彼得森(James Patterson),在他的作品《Suzanne’s Diary for Nicholas》中提到人生像是在玩耍五顆球,這五顆球分別是健康、工作、家庭、朋友,還有尊嚴。如果這五顆球象徵人生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再龐大的數字,如果少了前面的1,後面有再多的0都沒用,那麼健康是排在最左邊的1,其後的所有的0才有了意義。

        健康包括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孩子常常自恃年輕,忽略生活作息正常的重要性,輕忽身體的保養,時常熬夜,讓身體器官的負荷超載,失去睡眠中器官的休養生息和自動修復的良機。而長時間近距離的使用3C產品,忽略必要的望遠休息,則增加了視力的負擔,根據衛福部公布分年級的視力不良率統計,在 2021 年的數據中,小一學生視力不良率為 28.13 %,國一則增為 69.41 %,到了高三學生則有 81.86 % 的學生視力不良,隨著年紀增長,視力不良的比率也逐步攀升。另外一個影響身體健康的壞習慣是攝取過多的含糖飲料,根據財政部統計資料,目前街頭手搖飲店林立,2011年底飲料店大約有1.4萬家,到了2022年8月增加到了2.7萬家,相比約是1.3萬家便利超商店數的兩倍多。這些飲料店每年約可賣出10億2千萬杯飲料,據專家研究,過多的含糖飲料對人體的影響,除了容易肥胖、糖尿病的問題,甚至可能影響腎臟和腦部的健康。 

        近年來,學生的憂鬱指數明顯上升,其中不乏知名大學和國高中,顯示學生的心理健康也需要特別的關照。根據兒福聯盟透過DASS21情緒自評量表,針對全台12至17歲的國高中生進行抽樣調查,發現有超過一成學生(12.2%)壓力程度達嚴重等級以上。孩子的壓力來源包含課業、未來前途、人際關係、容貌外表、家庭經濟、親子關係等。原本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青春洋溢的青少年,或多或少都背負著不為人知的生活壓力,需要適當的舒壓管道,需要周遭親友的關心理解,才能度過生命中的低潮。對於成長中的孩子,除了學業功課,還有更多外在的生活習慣和深層的內在世界,需要大人們多費心、多陪伴。

話說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是指在同一個教育環境中,特殊生和普通生共同學習、成長、交流和相處,這種教育方式旨在幫助特殊生融入社會,提高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並幫助普通生了解和尊重特殊生的需求和特點。1997年《特殊教育法》修法之後,特殊生與一般生一同在普通班共同生活學習,融合教育實施迄今已近26年,「班班有特殊生」已成常態。

           在這種教育環境中,學校和教師需要採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來支持特殊生和普通生的學習和發展。在給予特殊生個別化的支持方面,例如提供輔助器具、個別化的教育計畫、額外的支援和指導。同時,教師也需要為普通生提供相應的支持,例如教育他們如何與特殊生相處、如何尊重和包容不同人格特質的風格和需求。融合教育實施的意義,對於特殊生來說,這種教育方式可以幫助他們學習融入一般社會樣態,在正常人際互動中適應和學習,並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和溝通能力。對於普通生來說,這種教育方式可以增加他們的同理心和包容心,幫助他們了解和尊重社會的多元化。

           當然,特殊生與普通生的融合教育也面臨一些挑戰。例如,特殊生需要的支援和資源,會讓學校和教師需要擔負更多的工作量。此外,普通生需要更適當的指導和練習,以便更融洽地與特殊生相處。因此,在實施融合教育時,教師要有足夠的知能和耐心;學校行政要提供適時的協助支持;家長也需要和教師更充分的合作和信賴,必要時接納社政、社會、醫療等資源挹注。在融合教育中,特殊生家長和一般生家長都需要保持開放、理解、尊重和同理的正確心態,以促進所有孩子的健全成長。具体來說,家長可以共同努力以下幾點:

  1. 尊重多樣性:特殊生和一般生都是孩子,他們在智力、身体、情感、社交和行為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差異,這些差異是人類多樣性的一部分。家長們要接納並協助任何一個孩子。
  2. 培養同理心:特殊生和一般生在課堂上需要相互合作和交流,家長們可以在家中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他們能夠理解和接受不同的人。比如,鼓勵孩子參與志願者活動、閱讀多元文化的書籍、觀看有關介紹特殊生的影視作品等。
  3. 積極參與教育:家長們應該積極參與學校的的融合教育活動,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和發展情況,並與教師、其他家長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這樣可以讓家長們更了解特殊生和一般生的需要,幫助孩子更良好地適應學校環境。
  4. 接納個體差異: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特殊生和一般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需要都是不同的。家長們應該接受並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表現,相信老師對孩子的觀察與關心,不要過度干涉、過度保護或為孩子立下過高的標準。
          總之,特殊生和一般生的融合教育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包括學校、教師、家長和社區。只有大家攜手合作,尊重差異、培養同理心,才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在學校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發展。親子天下雜誌李佩璇指出:「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二十年來高中以下特殊生增加超過八成,他們除了是孩子現在的同學,也會是以後的同事或鄰居,尊重個別差異將是未來的必備能力」。未來大社會的生存能力,必須在學校這小社會中就開始培養,從小學習跟各式各樣個性、不同特質的同學相處,是將來悠遊人際互動的基礎。

開玩笑!?

       日前有一則新聞,一名日本少年在迴轉壽司店用餐時,先用口舔桌上的醬油罐,接著又舔茶水杯碗口一圈然後放回,最後再以手指沾口水塗抹轉盤上的壽司。影片傳出後,噁心的行為嚇跑不少消費者,造成壽司店生意深受影響,也導致公司股價暴跌,市值蒸發160億日圓。事後除了網友撻伐之外,壽司店也決定對少年求償民刑事上的責任及損失。青少年常有開玩笑的習慣,一個高品質的玩笑能彰顯個人幽默,並增添人際之間的生活樂趣;而低俗且影響別人的玩笑,若是造成他人不舒服,甚至影響公共權益,此時開玩笑就變成惡作劇甚至犯法,所以開玩笑是有一定界線的。

       兒童與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社會經驗尚且不足,價值觀尚待建立。正確的思想和合宜的行為必須從小給予提醒要求、實踐練習,才能在行為當下,顧及他人權益,考量行為的後果與代價。國民教育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國民教育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其中德育排在首位,足見義務教育對於國民品德素養之重視。一位優良公民必須在基礎教育階段形塑個人良好的品德、健全的身心發展、良好的人際互動以及符合社會規範的生活能力。

        品德教育的養成,從教育原理與方法而言,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家瑞安(Kevin Ryan)提出品德教育的「五E」教學法,分別是

一、榜樣(Example)─大人要以身作則提供言行學習的典範,讓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

二、解釋(Explanation)─與孩子真誠對話,解除疑惑以理解道德規範,啟發性善與同理心。

三、勸勉(Exhortation)─從情感上激勵孩子的良知良能,鼓勵實踐良好的行為表現。

四、環境(Environment)─重視境教,要營造和諧友善、尊重合作的家庭、學校及社會環境。

五、體驗(Experience)─讓孩子在學習階段練習友好的人際互動表現,改正不恰當的行為。

        從法制面而言,教育部訂定「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供學校教師作為輔導管教學生言行的依循,其中第22條指出教師之一般管教措施有:

  教師基於導引學生發展之考量,衡酌學生身心狀況後,得採取下列一般管教措施:

  (一)適當之正向管教措施(參照法規附表二)。

  (二)口頭糾正。

  (三)在教室內適當調整座位。

  (四)要求口頭道歉或書面自省。

  (五)列入日常生活表現紀錄。

  (六)通知監護權人,協請處理。

  (七)要求完成未完成之作業或工作。

  (八)適當增加作業或工作。

  (九)要求課餘從事可達成管教目的之措施(如學生破壞環境清潔,要求其打掃環境)。

  (十)限制參加正式課程以外之學校活動。

  (十一)經監護權人同意後,留置學生於課後輔導或參加輔導課程。

  (十二)要求靜坐反省。

  (十三)要求站立反省。但每次不得超過一堂課,每日累計不得超過兩小時。

  (十四)在教學場所一隅,暫時讓學生與其他同學保持適當距離,並以兩堂課為限。

  (十五)經其他教師同意,於行為當日,暫時轉送其他班級學習。

  (十六)依該校學生獎懲規定及法定程序,予以書面懲處。

           教師得視情況,於學生下課時間實施前項管教措施,並應給予學生合理之休息時間。

        良好的品德能展現個人教養、修為與氣質的高貴,是立足社會、與人互動的高尚名牌,從小必須受到大人的關注,在教師與家長攜手合作,在學校與家庭環境營造下,透過諄諄教誨、榜樣典範、禮儀氛圍來啟迪良知、給予合宜行為練習而逐步養成。對於現實生活中出現的負面案例,藉以機會教育,與孩子共同討論行為的後果及其對家人、社會的影響,啟發孩子的思考與判斷,進而內化成自主約束行為的能力,如此,才能避免孩子出現荒腔走板的惡作劇行為。

幼兒園的情緒教育

近年來由於神經功能影像的進展和腦神經科學的研究,讓人對大腦結構和發展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童年是腦神經發展最快速也是最重要的時期,幸福安定的生活讓大腦有穩定健全的發展,而經常性的精神緊繃狀態,如處於受虐、譏笑、暴力、爭吵的環境下,會對腦神經的發展造成傷害。臺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指出前額葉的成熟發展與專注力、自我抑制、情緒控管、同理心以及瞭解他人的心態等社交能力的發展有密切關係,須從小給予正確的學習,才能導引大腦的正向發展。

    童年時常用的神經迴路會被強化,不常用的就會被刪除。孩子的情緒表現會影響同儕間的人際關係,強化正向情緒迴路、減少負向情緒發展殊為重要。情緒是幼兒六大領域課程之一,情緒領域主要是培養幼兒處理情緒的能力,包含「情緒覺察與辨識」能力、「情緒理解」能力、「情緒調解」能力和「情緒表達」能力。每項情緒能力,從「情緒產生的來源」來看,又可分為「自己」和「他人與環境」兩個學習面向。希望透過教師的課程設計與教學,讓孩子達成能接納自己的情緒、以正向態度面對困境、擁有安定的情緒並自在地表達感受、關懷及理解他人的情緒等目標。

    為了協助幼兒發展良好的處理情緒能力,教保服務人員會從以下幾點來實施教學:

一、營造溫暖使心理安定的環境:規劃合宜的生活、學習、休憩空間,讓幼兒熟悉,進而融入喜愛;安排穩定的作息和合理的常規,營造和諧有序的團體生活氣氛;建立屬於個人的隱密空間如置物櫃,讓孩子有歸屬感;提供多樣的教具教材,給孩子創作把玩,抒發情感、紓解情緒;與孩子互動,傾聽鼓勵,給予關心與愛護。

二、鼓勵正向情緒,接納負向情緒:幼兒在生活學習中出現正向或負向的情緒,是正常的表現。當出現正向情緒時,給予鼓勵增強,肯定其正確的情緒表達;當出現負向情緒時,容許與接納。然後在課程規劃或隨機教學中,慢慢引導覺察與辨識當下的情緒狀態及討論情緒產生的原因,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練習符合社會文化的情緒表達方式。

三、提供情緒能力較弱的孩子相應的課程活動:幼兒因個人和環境因素會有不同的情緒能力發展差異性,透過與孩子交談、團體活動中觀察、與家長晤談等方式,了解孩子在不同情境下表現的情緒能力,對於能力較弱者提供相應的情緒認知、表達與調節課程或體驗活動,協助發展更適宜的情緒調節方法。

四、教保人員展現正向情緒身教示範:孩子隨時都用五官五感在學習著,教師的身教重要性不亞於言教,平時對人輕聲細語、和顏悅色,對事平和以對、耐心處理;遇到心情低落或困難挫折時,表情或肢體上都不會出現負向情緒反應。那麼,學生都處在一個溫暖有愛、溫馨和諧,理性處理情緒的身教課程環境中,潛移默化良好的學習。

    孩子隨著家庭與學校生活、同儕互動、學習活動,每天都有不同的情緒變化,教師除了系統性的課程教學之外,也隨機輔導,傾聽同理,理解包容,有耐心的教導學生培養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能面對與處理挫折,與人有良好的互動,適應團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