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學校願景

 走進大湖國小校園,放眼建築物上方的幾個大字,「大湖樓」、「淳樸樓」、「踏實樓」、「創新樓」、「溫馨樓」,每日生活學習於此,上課下課行走在樓層之間,「淳樸、踏實、創新、溫馨」不由自主地映入眼簾,這是境教的一部分,從文字表象落入腦中意識,幾年下來,從大湖畢業的學子們應該都會記得這幾個語詞。

       文字表象需要人們加以詮釋、應用,才能活化、內化,成為有意義的知識和帶得走的能力。大樓名稱除了讓人辨識建築的功能,更深層的意義是引導學校教育的目標。「做人要淳樸」、「做事要踏實」、「思維要創新」、「相處要溫馨」,這是隨著校舍建築拔地而起之際,立校之初便樹立的學校願景,希望培養孩子具備「品格力、學藝力、思辨力、人際力」,成為「好品格、有能力、有想法、有溫暖」的好孩子、好學生、好國民。


       品格力方面,需要在生活中養成,需要隨機教育、諄諄教誨,讓隨性脫逸的言行導向合宜。大湖五品「有禮貌、愛整潔、守秩序、勤學習、樂於助人」,希望孩子溫和有禮、保持自身及周邊整潔愛護環境、遵守團體規範不干擾別人、認真學習培養才藝、自愛愛人發揮生命價值。學期間,每個月有一個品格核心價值,分別是「禮節、自律、負責、關懷、分享、信實、尊重、寬容、感恩、正義」,詳細羅列實踐規條,張貼於穿堂、融入於課程、志工說故事等,讓好品格在生活實踐中逐步養成、自然形成。


       學藝力方面,推展閱讀搭建學習的基礎,辦理晨讀、共讀、讀報、故事時間、小博士信箱、小小說書人、詩詞小狀元等活動,希望孩子喜愛閱讀、廣泛閱讀,從中找到樂趣、擴展視野、建立自主學習的能力。也辦理多元適性的課外社團,有體育類:籃球、足球、桌球、足壘球、直排輪、扯鈴、跆拳道、常泳班等運動性社團,促進孩子健康與體能;還有藝文類:美勞、創意美術、流行舞蹈、街舞、串珠拼貼、書法、童軍、棋藝、數學等才藝性社團,讓孩子能多元體驗,培養多元興趣,發揮多元智能。特色校隊則有管樂團、合唱團、特教打擊樂團、網球隊、田徑隊等,提供更多元、更廣泛的競賽、交流、展演舞台,強化學生優勢智慧,發展特殊專長,長養自信,豐富童年生活經驗。


       思辨力方面,訓練學生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判斷與想法,能創新應變。提供班級國語日報,藉由報紙媒材,學習媒體識讀,體察社會脈動,掌握國際訊息,並結合資訊、語文及社會教育,融入式教學探討資訊網路、自媒體、知識爆炸時代,各式各樣轉傳、分享的訊息內容真與假、價值與觀點,鼓勵多元閱讀、探討分析、思考判斷,閱讀討論之後,提出自己的觀念與想法。另外也透過自然課程、鄉土踏查、校外教學,實際走出教室、進入校園、社區、社會,用五官五感觀察、探索、體驗,鼓勵多看、多聽、多想、多表達,看見環境議題、聽見社會多元、想想公民責任、表達個人內在的真實。


       人際力的養成涉及個人品格、情緒管理、家庭氛圍因素的影響,需要更多學校與家庭的信任及合作。現在因為少子化的影響,許多孩子在家中缺少兄弟姊妹的互動,直到進入學校才開始學習與不同特質的同儕互動,學習尊重、欣賞、合作、衝突、溝通、協調、折衝、解決等複雜的人際關係。所以親師都需要更多的耐心,取得一致的教養方式,放手讓孩子練習交朋友,從中發現問題、尋求方法、再練習、再成長。學校透過融入品格、情緒、生活、家庭、特教等教育主題及導師時間、社團活動、各項宣導,讓學生能在團體生活上,逐步學習人際關係的技巧。

 

       學校願景引導學校教育發展的方向,描繪學生成長發展圖像,匯聚親師智慧能量,融入每日教學活動,希望大湖孩子都能知書達禮、動靜合宜、多才多藝、快樂自信、擁抱悠遊自在的人際關係!


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

一所優質美好的幼兒園

早期學前幼兒教保機構分為幼稚園和托兒所,101年公布施行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啟動幼托整合機制,幼稚園及托兒所均改制為幼兒園,以確立幼兒教育及照顧方針,健全幼兒教育及照顧體系,以促進身心健全發展為宗旨。教保服務以幼兒為主體,遵行幼兒本位精神,秉持性別、族群、文化平等、教保並重及尊重家長為原則。一所美好的幼兒園基本需要符合法令規範,依〈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包含了 「設立與營運、總務與財物管理、教保活動課程、人事管理、餐飲與衛生管理、安全管理」六大面向、三十九細項指標的要求。大湖幼兒園從成立以來,每次的評鑑都是以高水準的表現通過評鑑委員高標準的檢驗,整體運營足以成為一所保障幼兒生活與學習的優質幼兒園。

為了幼托整合,提供合宜的教保服務內容,達成教育與照顧的目標,教育部於101年10月5日發布〈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又歷經4年研修後,於105年12月1日修正發布為〈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以下簡稱課程大綱),並自106年8月1日起生效。〈課程大綱〉明訂幼園課程的六大領域,包括身體動作與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美感,而〈幼兒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規定,在設計課程活動時,應以統整方式實施,不採分科方式進行。教保理念大翻轉,從零碎片段的分科讀寫算走向符合生活情境的主題統整教學;從專心聽講轉化到遊戲探索知識、活動體驗互動。大湖附幼教師們每月召開課程發展會議,用心設計課程、佈置教室情境,「語文區」建構適合語文活動的悠閒環境,培養閱讀興趣;「益智區」佈置操作性教具,訓練肌肉與手眼協調、培養邏輯推理能力;「積木區」配置各種形式積木與配件,讓孩子探索平面、立體空間的排列組合堆疊,激發創造與想像;「扮演區」提供各式扮演素材,透過生活經驗角色扮演,分享互動增進人際關係;「美勞區」充滿豐富的工具與材料,讓孩子盡情塗鴉、繪畫、摺紙,抒發心情、恣意揮灑,涵養美感。除了「角落學習」滿足孩子好奇心的探索,培養基本能力,每日出汗性大肌肉活動讓正值生長階段的身心得到鍛鍊與舒展,奠定強健體魄的發展根基;而「主題教學」設計融入實際生活情境,逐漸建構系統性、完整性的知識概念、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系列性全園活動」則將品德、生活、健康、性別、鄉土、環境、母語、安全等教育議題融入活動、融入生活作息。綜合以上課程,期盼激發孩子樂於學習,進而主動學習達成〈課程大綱〉六大領域所要培育幼兒擁有覺知辨識、表達溝通、關懷合作、推理賞析、想像創造及自主管理等六大核心素養。

       

大湖幼兒園除了營造具安全、美感的學習環境,最美的風景在於一群美麗專業的教師團隊,彼此情同姊妹,教養呵護學生熱情而溫暖、用心有責任感。雖然工作辛苦繁重,但是總能輕聲細語、和顏悅色,言行舉止足為身教潛移默化之表率。一所優質美好的學園,優良的課程設計固然重要,關鍵還是維繫於教師的健全人格特質及優雅氣質所構成的學習氛圍。良好的教育需結合境教、言教及身教;結合家庭、學校及社會;結合老師、家長及孩子周遭大人們的共同努力。期盼大家一起用愛心耐心照顧孩子順利成長,也一起攜手合作,支持優質的教學團隊持續發展。

培養良好人際關係的策略

之前提到孩子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是在學階段重要的教育目標,畢竟孩子在團體中是否受到同學的喜歡,會影響對上學的喜愛程度,就像大人們上班一樣,工作場域人際氣氛和諧與否,也會影響每天出門上班的心情。有快樂上班或上學的心情,才有愉快的工作或學習歷程與成效以下提供些許策略供家長們參考。

一、讓孩子學習溝通表達

       每天撥出時間親子共讀繪本故事,從中培養孩子聆聽的能力和習慣。與人互動中,總是光說不聽,是不會讓人喜歡的;除了不習慣聽別人說,不會聽或聽錯了,不理解或誤解他人的意思,也可能造成雙方的糾紛衝突或負向感受,所以培養聆聽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從聽故事中習慣專注、聽劇情發展、聽故事細節,增強孩子對情緒用詞的認知與經驗理解。父母要有耐心地和孩子討論,藉由故事繪本中的情節,學習釐清問題並找到解決的方法,讓孩子練習與他人合宜的互動言行。


二、讓孩子理解行為因果

       參與學校所舉辦的活動,如校外教學、節慶活動、體育表演會等,從參與過程中實際觀察孩子與同學之間的互動,找出與人互動中的行為與因果,然後善用親子聊天時間,讓孩子回想敘說當天活動的心得感想,有哪些是最喜歡的活動或最美好的互動,從中肯定、讚賞、鼓勵好的行為;也讓孩子說說有沒有碰到不愉快或者不喜歡的狀況,引導孩子練習說出內心的感受,然後一起討論,也可以從讀過的繪本故事中,找到類似的情境,比較一下書中主角和自己的處理方式,從中獲得省思與啟發,做為日後行為表現或情緒表達的參考。


三、讓孩子學習社交技巧

       家庭與家族是孩子學習人際互動技巧初始的場合,兄弟姐妹之間、家族堂表兄弟姐妹之間,甚至左右鄰居小孩之間,都是很好的練習對象。另外也可以透過參與班級活動或加入學校志工,擴大小孩和大人的朋友圈,偶而邀約同學到家裡來做客,一方面練習交際聯誼,二方面增進同儕情感,在父母的協助之下,練習衝突解決和情緒管理,能更快結交到好朋友。良好的互動就從禮貌和尊重做起,常說「請」、「謝謝」、「對不起」,學習與別人分享快樂,也分享別人的喜悅,看重自己也能為別人鼓掌。


       每個人從個人到家庭、到社會,心理發展從自我走向人我,涉及道德認知的逐步發展。而「兒童道德認知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從無律到他律、到自律,幼兒正值前面兩個階段,0~4歲的無律階段不具思辨能力,需要父母的約束引導和以身作則;4~8歲他律階段能理解體會行為導致的後果,所以需要多一點同儕互動來學習團體規範,以理解並增強合宜的行為。多陪陪孩子,讓孩子在親子共讀中學習聆聽與表達;放手讓孩子在團體中互動碰撞學習,再給予適當指導;在父母創造的環境中與人為善、廣結善緣、結交知己,相信孩子的人際關係能力必能逐步成長茁壯。


幼兒重要的學習-人際關係能力

每個人出生於家庭,走入社會,學校是社會化的練習場,在此培養個人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學習適應群體的能力。幼兒園是孩子初次接觸群體的場所,提供幼兒群體活動的機會,以支持幼兒學習在文化社會情境中生活。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提到,面對未來多變的社會,我們需要培養幼兒擁有多元的能力,對於幼兒學習圖像所描繪的樣貌是「自信、主動、能與人合作、對生活環境關心、有勇氣面對問題、有能力解決問題」,宗旨要使幼兒成為重溝通、講道理、能思考、懂合作、有信心、會包容的未來社會公民。由此顯示,在學階段有一項重要的教育目標,就是要學習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以面對未來複雜的社會生活。

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同儕中存在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社經條件、不同身心狀態與成熟度等多元現象。每位幼兒都是獨特的個體,來到園所中,沉浸在各種不同家庭文化內涵、習性與生活經驗背景差異組合的環境氛圍中,透過教保人員的引導,幼兒要在生活中學習與人相處,培養合群習性,學習分享、合作、自制和紀律;從遊戲中培養察言觀色、溝通表達、領導協調、團隊合作等能力。因為大家都還是稚氣純真又獨具個性的年紀,從「我」進化到「我們」的過程中,必有碰撞、爭執,必須協商、磨合,還需要遵守一定程度的生活公約和團體公益,最後融合成溫馨和諧的班級文化,孩子要在多元中找到自信、尊重與合作,在群體中獲得安全感、歸屬感與成就感。


家庭、學校、社會三方是塑造健全人格發展重要的支持力量,良好的家庭依附關係,輔以學校良好的師生與同儕學習,而後在社會中展現正向的適應力。當然也有少部分適應不良的案例,通常根源於家庭的文化不利,然後顯現於學校生活與學習上的不佳狀況。若是存在人際關係的困難,當然要在與人互動中發現問題、診斷原因、提供策略與練習。團體生活是練習人際關係的絕佳時機,讓孩子有機會犯錯、反思、改正,然後學習明是非、知進退,每一次的糾紛,都是一次學習機會;每一次的委屈落淚,都可能存在成長的契機。起伏是常態、挫折是難免,跌倒了再爬起,淚流後繼續努力。成長是漸進緩慢的思想與行為改變過程,需要時間與經驗累積,有些孩子或許是天生人際高手,但有的孩子需要一再學習,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大人只能陪在身旁用心教導與鼓勵,切莫過於心急或過於保護,讓孩子因此而失去學習良機。人際關係能力只能在人際互動中學習,每一位同學就像不同的經典,學生時期閱讀越多的經典,就越能厚實未來行走社會的能力根基。


孩子需要人際關係能力

科技發展快速,社會日益複雜,人們需要持續學習以適應變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提出終身學習的五大支柱,包括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以及學會改變(learning to change),另外就是學會與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美國「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聯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簡稱P21)也主張二十一世紀重要的四種能力(4C),即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與人合作(collaboration)、溝通協調(communication)、創造與創新(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作為未來公民生活工作和安身立命的引導。為跟上世界潮流趨勢,十二年國教課程發展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的主軸,課綱的理念「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此三大面向再細分為九大項目,強調素養是與生活情境有緊密連結與互動的關係。其中「溝通互動」面向之下的「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及「社會參與」面向之下的「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旨在培養學生運用適當的語言文字、肢體態度,發展與人溝通協調、包容異己、社會參與及服務等團隊合作的素養。

過去大家庭時代,兄弟姐妹眾多,從小玩樂打鬧一起,所謂「教育即生活」,在生活中遇見爭吵、爭寵,在互動中學習輸贏、尊重、忍讓、和解。在家中得到適當的訓練之後,在學校碰到更大的群體時,就比較能夠在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個性的同儕裡看見差異,從而習以為常、見怪不怪,進而學習包容彼此、尊重不同;從與辛苦困難的同學相處中,見苦知福、珍惜擁有,進而學習感恩惜福、關懷分享;從與表現優異的同學交往中,見賢思齊、砥礪上進,進而學習認識自我、虛心請教。


現今少子化時代,許多孩子都是家中唯一的寶貝,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指導與薰陶,在父母、師長眼中,表現都是循規蹈矩、純真可愛、溫和有禮,但有些孩子雖然德育品行佳、智育成績好、體育會運動、美育有才藝,唯獨群育碰壁。明明長得眉清目秀、俊俏美麗,而且品學兼優,具備人見人愛的條件,卻無法在同儕中得到認同、獲得友誼,反而受到排擠、遭受孤立。觀察一些案例,發覺有的說話不得體,得罪同學而不自知;有的表現優異而洋洋得意,不經意傷害落寞者的心;有的心裡藏著一隻噴火龍,容易生氣情緒失控;有的衛生習慣不佳,外表或座位髒亂無序;有的喜歡動手交朋友,惹得同學心情不快;有的敏感易流淚,嚇得同學紛紛躲開,諸如此類比較不受同儕喜愛或接受的特質,導致人際關係上受到阻礙。


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慧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指出人們各自擁有八種不同程度的智慧組合,其中人際關係也是一種天生智慧,如同語文、數理、自然、空間、音樂、運動、內省等智慧一樣,孩子各有天分擅長,也各有不同的發展成熟度。既然人際溝通相處是二十一世紀生活必要的關鍵能力,未來人人必須具備,那麼,在學期間是最好的養成階段。與人合作、溝通互動、團隊合作等能力,無法依靠父母師長的諄諄教誨就能養成,必須在團體生活中交往碰撞、理解省思、修正練習,才能體會和領悟箇中奧妙。大人若操之過急,過度的保護、要求或干涉,會讓孩子失去成長過程中應有的學習機會。學校是一個相對保有風險控管的學習環境,在眾多師長專業指導及教育體制規範下,孩子在團體生活中展現不同特質,從中顯現出互動上的問題和困難,師長再給予正確的言行策略引導,讓孩子透過一次次的練習,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人際關係這一門功課,也會和其他學科一樣得到進步。


多年之後,當大家都邁向成熟,首,學生時代曾經有過的糾紛和歡笑,都變成值得回憶的共同美好。所謂「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是我們人生的資產,最好的朋友,通常都是來自擁有共同成長記憶的同學。在學校裡,好好學習人際關係、學習交朋友,廣結善緣,就是累積未來生活重要的資產。

孩子要學習好,先讓他睡飽

朋友很高興的告訴我:「孩子自從轉來大湖就讀之後, 長高長壯了不少,而且寫字變工整漂亮,每天都很快樂!很喜歡上學!」。在轉學之前的情況是:孩子為了完成學校和才藝補習的課業,每天被催促動作加快,常常晚上十二點左右才能上床睡覺;還有三天兩頭接到導師電話,訴說孩子在學校常常失控與同學紛爭,回家搞得親子關係緊繃、家庭氣氛低落,大人也感到緊張與壓力。那段時間,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疲憊的倦容,和每天重複生活公式的無奈,絲毫不見童年應該有的開朗快樂、學習熱情、同儕歡笑。這種情況,直到更換了學習環境,減少課業書寫量,作業早早寫完,並且參加了興趣的球隊,增加課外活動量,消耗足夠的體能,晚上早早就寢,白天上課更有精神,學習更有效果。一個觀念作法的調整改變,扭轉了原本陷入功課量多、睡眠不足、情緒不佳、與人糾紛的惡性循環。

根據醫學研究,在深度睡眠時,人體控制荷爾蒙的主宰腦下垂體分泌生長激素(human Growth Hormone,HGH)達到高峰,會促進孩子的身體發育,增強免疫力,也補充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提高孩子的學習專心和精神集中度、增強記憶力和穩定情緒。當孩子長期睡眠不足時,各方面影響深遠,在身體健康上,可能因為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影響發育而長不高,因為免疫力下降而容易生病;在學習上,因為神經傳導物質不足而造成上課無法專心,出現注意力缺失,變成教室裡的客人,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在人際互動上,因為精神不濟、情緒不穩,容易衝動生氣,影響和同學正常的友誼發展,這些情形都是關係著孩子是否喜歡上學、喜歡學習,能否學得好、能否交到好朋友的重要因素。

加州大學的神經學家研究發現,很多被認為是過動症(ADHD)的學生,實際上只是缺少深度睡眠,當孩子睡飽後,那些症狀就消失了。依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推薦的睡眠時間,學齡前兒童(3至5歲)需要10至13小時、國小學童(6至13歲)為9至11小時、青少年(14至17歲)則為8至10小時。當您覺得孩子長得比同年齡的同學還矮小、容易生病感冒;當老師反應孩子總是上課無法專心、情緒不穩定、容易與人起衝突,總是學不好、不學好,不好學,總是讓您擔心憂慮,那麼,請先檢視一下,孩子這個年紀,是否睡得飽?睡得好?


世紀疫情下的省思

從史上第一次延後開學,度過一個最長寒假開始,似乎已經預示這是一個不平靜且不平凡的時期。一月二十三日武漢封城迄今兩個多月,新冠肺炎病毒已傳播全世界,從亞洲到歐美各國紛紛下令關閉邊境或封閉城市,要求民眾居家隔離、停止聚會、暫停外出,全球三月底約15億人被禁足。一場瘟疫為原本互動頻仍、繁忙無比的人類社會按下了暫停鍵,也打亂了大家習以為常的生活步調和互動模式,值此紛亂時刻,從人們面對疫情所反應的現象,似乎也有些值得省思的課題。 

其一,疫情初期武漢封城後,世界這一頭是空空蕩蕩的街頭、全身包得密不通風的醫護、與天搶時間的醫療建設與救護,世界另一端則是顯現好整以暇、事不關己的批判、輕視、訕笑。無奈病毒傳播不分貧富貴賤、膚色種族、性別年齡,一兩個月的時間,情勢翻轉,疫區由東方移至西方,全球淪陷,無一倖免。省思之一,重大疫情考驗國家領導者面對危機的態度和處理的能力,也檢驗平時衛生醫療體制、人員、設備準備是否完善,並由此可見不同的風土民情、制度文化、面對疫情防護的心態,會產生不一樣的傳播結果。

其二,拜媒體傳播、行動網路快捷便利之賜,本地與世界疫情訊息隨手可得,每個人不只可以快速獲得即時新聞,也都可以化身資訊的製造或傳播者。資訊氾濫與快速轉傳之際,已絕少人有心或有空願意花時間查證每件訊息的正確性。因此,強調媒體自由、資訊自由、知識自由的民主世界裡,難免充斥各種不同政治立場、不同宗教教義、不同利益團體、不同世代思維、不同特定族群等所發表的不同言論及產生的不同觀點。省思之二,資訊快速傳播的美好想像是百花齊放、多元共榮、增廣見聞、開闊視野,但也可能產生不好的效應,如謠言惑眾、師心自用、從眾效應、盲目盲從等,考驗大眾的媒體識讀、明辨是非的能力。

其三,原本網路科技的發達,為人類開啟了一個虛擬的世界,這次全球大規模的活動停止狀態,更強化了線上生活的進展。企業上班型態從辦公室改成在家上班和網路會議,學校教育從到校上課改成網路授課、直播教學,購買生活用品從逛街購物、店面採購改成網路電商、外送到府。省思之三,經過此次看不見的敵人的洗禮,從政府運作、企業經營、教育的型態、生活的方式,都將深受衝擊而隨之因應改變,實體與虛擬世界的界線將越來越模糊,人們的身心靈調整及生存應變能力,也必須在兩種世界之間轉換適應。

其四,新冠肺炎病毒傳播快速、致死率高,加上媒體日夜報導,讓原本生活壓力沉重的百姓,更加籠罩在不確定性、缺乏安全感的氛圍之中。從搶購口罩、酒精、消毒液,到囤積衛生紙、生活用品,一窩風的跟進搶購與囤積行為,顯示大家的焦慮不安。省思之四,當危機來臨,若能理性面對,從加強個人防疫措施著手,做好個人衛生管理,避免出入公共場所,減少大型聚會,進而落實團體組織單位的安全衛生控管;從安頓好個人的心情,不跟隨盲目從眾,且多留意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適時給予慰問關心。

一場疫情,考驗國家治理,也考驗人性。在人類共同敵人病毒之前,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各國應不分彼此,分享抗疫經驗、共享醫療資源、共同打擊病毒蔓延。而各種不同政治、宗教、種族之群體,在生命攸關重要時刻,也應放下各別之立場,阻絕別有用心的假訊息傳播,善用各類社群媒體平台,傳遞正確的疫情訊息、激勵正向的思維力量,凝聚眾人的防疫共識。另外保持社交距離的觀念,加速了線上交易、餐飲外送、遠距上班、視訊教學等生活消費與工作學習模式,大大翻轉了個人、學校、企業原有的運作型態,思維和作為都需要改變。面對瞬息萬變、情勢詭譎、環境惡劣的時局,時時懷持清明、寧靜、穩定的心,才能處變不驚、沈穩應對,不至於慌亂無措、自亂陣腳。期待疫情儘快平息,此番過後,人心應更加謙遜而善良、安定而堅強,社會需更加和諧而完善、包容且溫暖,國際能更加互助與互惠、安定且和平,才不枉消逝的生命所付出的代價。--2020.04.12

孩子成長過程中 父母扮演的角色

人打從一出生,就展開了一刻也不停歇的學習旅程。從小到大,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層面的教育塑造我們身心靈的成長與發展,如果說家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就是最初的教養老師,家庭教育最早發生,也影響最久遠,學校和社會場域會隨著年紀與工作轉換不同的場景與人物,學校、老師、同學、同事來來去去,只有父母這最初的老師不會更換、只有家人一直伴我們長大成人,所以說我們的性格中總隱藏著原生家庭的影子,對內影響性格養成及自我價值的認定、對外形成與人互動的態度及行為模式。正面的發展會導向成熟的人格、穩定的情緒,負面的發展可能導向人格缺失、心理晦暗或不平衡等陰影。

孩子從無知到懂事,要培養表現合宜的行為,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認為有「無律」發展到「他律」,最後才進展到「自律」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呈現不同的成熟度與心理狀態,父母也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一、無律階段:大約在嬰幼兒時期,特性是尚不知紀律、不受規範,順性而為、為所欲為。此時父母主要是擔任保護者角色,隨時不讓離開視線範圍,看護一個不知天高地厚、不知危險存在的小傢伙安全長大。其次要扮演一位指導者,給予明確的指令,各種情境下,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再者,也要扮演示範者,讓正開展感官探索世界的孩子,聽到、看到、感受到大人們的言行舉止正確示範。

二、他律階段:大約在學前與小學中低年級,特性是自我中心、趨賞避罰、服從權威。此時大人需扮演類似警察、法官之正義使者角色,隨時糾正不合宜的言行,指引出合於社會規範的言詞用語、肢體態度、互動行為。此階段仍在建立良好習慣的過程,需要父母陪伴與監督,在生活作息、學習目標上場邊指導、隨機教育,雕琢一棵自由成長卻不枝葉亂竄的樹苗。另外父母展現在家人互動和與人相處的謙虛態度、穩定情緒、尊重對待,會讓孩子感受到大人的言行一致,而不只是權威的命令與要求。

三、自律階段:大約在小學中高年級之後,特性是理解規範、明辨是非、省思克制、尋求認同。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孩子已經漸漸可以瞭解自己和他人的位置、處境與不同。能同理父母、師長、長輩、同儕不同的角色扮演,清楚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進而主動做事,而不只是被動、被要求、被規定去做哪些事。父母此時可以給予空間,提供選項,激發思考,鼓勵探索;提供典範,激勵向善、見賢思齊。有時也需扮演知心好友的角色,傾聽欣賞、理解包容、鼓舞支持;也需扮演精神導師,在低潮徬徨時,給予諮商輔導、指引方向,導引情緒抒解、點燃生命的熱情。


小孩從懵懂無知到有自己的想法主見,從無力自保到社會棟梁,除了外在身體的變化成長之外,還有更微妙複雜的心靈成長,需要父母在不同階段,保持不同的距離,轉換不同的角色,隨時關心、觀察、關懷,是父母無法摒除的責任,也是課題、也是挑戰。當孩子長大了,回首一路陪伴的我們,也不再是那個尚未為人父母的青澀青春少年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