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

孩子成長過程中 父母扮演的角色

人打從一出生,就展開了一刻也不停歇的學習旅程。從小到大,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層面的教育塑造我們身心靈的成長與發展,如果說家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就是最初的教養老師,家庭教育最早發生,也影響最久遠,學校和社會場域會隨著年紀與工作轉換不同的場景與人物,學校、老師、同學、同事來來去去,只有父母這最初的老師不會更換、只有家人一直伴我們長大成人,所以說我們的性格中總隱藏著原生家庭的影子,對內影響性格養成及自我價值的認定、對外形成與人互動的態度及行為模式。正面的發展會導向成熟的人格、穩定的情緒,負面的發展可能導向人格缺失、心理晦暗或不平衡等陰影。

孩子從無知到懂事,要培養表現合宜的行為,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認為有「無律」發展到「他律」,最後才進展到「自律」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呈現不同的成熟度與心理狀態,父母也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一、無律階段:大約在嬰幼兒時期,特性是尚不知紀律、不受規範,順性而為、為所欲為。此時父母主要是擔任保護者角色,隨時不讓離開視線範圍,看護一個不知天高地厚、不知危險存在的小傢伙安全長大。其次要扮演一位指導者,給予明確的指令,各種情境下,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再者,也要扮演示範者,讓正開展感官探索世界的孩子,聽到、看到、感受到大人們的言行舉止正確示範。

二、他律階段:大約在學前與小學中低年級,特性是自我中心、趨賞避罰、服從權威。此時大人需扮演類似警察、法官之正義使者角色,隨時糾正不合宜的言行,指引出合於社會規範的言詞用語、肢體態度、互動行為。此階段仍在建立良好習慣的過程,需要父母陪伴與監督,在生活作息、學習目標上場邊指導、隨機教育,雕琢一棵自由成長卻不枝葉亂竄的樹苗。另外父母展現在家人互動和與人相處的謙虛態度、穩定情緒、尊重對待,會讓孩子感受到大人的言行一致,而不只是權威的命令與要求。

三、自律階段:大約在小學中高年級之後,特性是理解規範、明辨是非、省思克制、尋求認同。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孩子已經漸漸可以瞭解自己和他人的位置、處境與不同。能同理父母、師長、長輩、同儕不同的角色扮演,清楚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進而主動做事,而不只是被動、被要求、被規定去做哪些事。父母此時可以給予空間,提供選項,激發思考,鼓勵探索;提供典範,激勵向善、見賢思齊。有時也需扮演知心好友的角色,傾聽欣賞、理解包容、鼓舞支持;也需扮演精神導師,在低潮徬徨時,給予諮商輔導、指引方向,導引情緒抒解、點燃生命的熱情。


小孩從懵懂無知到有自己的想法主見,從無力自保到社會棟梁,除了外在身體的變化成長之外,還有更微妙複雜的心靈成長,需要父母在不同階段,保持不同的距離,轉換不同的角色,隨時關心、觀察、關懷,是父母無法摒除的責任,也是課題、也是挑戰。當孩子長大了,回首一路陪伴的我們,也不再是那個尚未為人父母的青澀青春少年模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