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

世紀疫情下的省思

從史上第一次延後開學,度過一個最長寒假開始,似乎已經預示這是一個不平靜且不平凡的時期。一月二十三日武漢封城迄今兩個多月,新冠肺炎病毒已傳播全世界,從亞洲到歐美各國紛紛下令關閉邊境或封閉城市,要求民眾居家隔離、停止聚會、暫停外出,全球三月底約15億人被禁足。一場瘟疫為原本互動頻仍、繁忙無比的人類社會按下了暫停鍵,也打亂了大家習以為常的生活步調和互動模式,值此紛亂時刻,從人們面對疫情所反應的現象,似乎也有些值得省思的課題。 

其一,疫情初期武漢封城後,世界這一頭是空空蕩蕩的街頭、全身包得密不通風的醫護、與天搶時間的醫療建設與救護,世界另一端則是顯現好整以暇、事不關己的批判、輕視、訕笑。無奈病毒傳播不分貧富貴賤、膚色種族、性別年齡,一兩個月的時間,情勢翻轉,疫區由東方移至西方,全球淪陷,無一倖免。省思之一,重大疫情考驗國家領導者面對危機的態度和處理的能力,也檢驗平時衛生醫療體制、人員、設備準備是否完善,並由此可見不同的風土民情、制度文化、面對疫情防護的心態,會產生不一樣的傳播結果。

其二,拜媒體傳播、行動網路快捷便利之賜,本地與世界疫情訊息隨手可得,每個人不只可以快速獲得即時新聞,也都可以化身資訊的製造或傳播者。資訊氾濫與快速轉傳之際,已絕少人有心或有空願意花時間查證每件訊息的正確性。因此,強調媒體自由、資訊自由、知識自由的民主世界裡,難免充斥各種不同政治立場、不同宗教教義、不同利益團體、不同世代思維、不同特定族群等所發表的不同言論及產生的不同觀點。省思之二,資訊快速傳播的美好想像是百花齊放、多元共榮、增廣見聞、開闊視野,但也可能產生不好的效應,如謠言惑眾、師心自用、從眾效應、盲目盲從等,考驗大眾的媒體識讀、明辨是非的能力。

其三,原本網路科技的發達,為人類開啟了一個虛擬的世界,這次全球大規模的活動停止狀態,更強化了線上生活的進展。企業上班型態從辦公室改成在家上班和網路會議,學校教育從到校上課改成網路授課、直播教學,購買生活用品從逛街購物、店面採購改成網路電商、外送到府。省思之三,經過此次看不見的敵人的洗禮,從政府運作、企業經營、教育的型態、生活的方式,都將深受衝擊而隨之因應改變,實體與虛擬世界的界線將越來越模糊,人們的身心靈調整及生存應變能力,也必須在兩種世界之間轉換適應。

其四,新冠肺炎病毒傳播快速、致死率高,加上媒體日夜報導,讓原本生活壓力沉重的百姓,更加籠罩在不確定性、缺乏安全感的氛圍之中。從搶購口罩、酒精、消毒液,到囤積衛生紙、生活用品,一窩風的跟進搶購與囤積行為,顯示大家的焦慮不安。省思之四,當危機來臨,若能理性面對,從加強個人防疫措施著手,做好個人衛生管理,避免出入公共場所,減少大型聚會,進而落實團體組織單位的安全衛生控管;從安頓好個人的心情,不跟隨盲目從眾,且多留意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適時給予慰問關心。

一場疫情,考驗國家治理,也考驗人性。在人類共同敵人病毒之前,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各國應不分彼此,分享抗疫經驗、共享醫療資源、共同打擊病毒蔓延。而各種不同政治、宗教、種族之群體,在生命攸關重要時刻,也應放下各別之立場,阻絕別有用心的假訊息傳播,善用各類社群媒體平台,傳遞正確的疫情訊息、激勵正向的思維力量,凝聚眾人的防疫共識。另外保持社交距離的觀念,加速了線上交易、餐飲外送、遠距上班、視訊教學等生活消費與工作學習模式,大大翻轉了個人、學校、企業原有的運作型態,思維和作為都需要改變。面對瞬息萬變、情勢詭譎、環境惡劣的時局,時時懷持清明、寧靜、穩定的心,才能處變不驚、沈穩應對,不至於慌亂無措、自亂陣腳。期待疫情儘快平息,此番過後,人心應更加謙遜而善良、安定而堅強,社會需更加和諧而完善、包容且溫暖,國際能更加互助與互惠、安定且和平,才不枉消逝的生命所付出的代價。--2020.04.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