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2日 星期五

健康體能要從小培養

體育運動本來就是動物生存的本能需求與自然現象,在人類文明發展解決覓食難題之後,反而成為需要刻意注重的課題。學校體育課將各種運動知識與技能納入正式課程,並且辦理各項體育競賽活動、社團、團隊,除了培養體育興趣專長之外,也希望學生養成運動健身的習慣,畢竟身體的免疫力、心肺功能、代謝循環、肌肉耐力、筋骨柔韌等無一不與運動息息相關。

體能鍛鍊應該列為孩童學習上的重點項目,幼兒肢體的協調、動作的平衡是小學球類、田徑、游泳、舞蹈、體操等課程的重要基礎,需要從遊戲活動中訓練。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體育的能力和表現,有時會為孩子贏得同儕的稱讚與友誼。如優異的運動技巧,可以協助老師示範動作,當小老師帶領同學一起進步;班際或校際賽事中獲獎,爭取個人及團隊的榮譽,凝聚情感向心,也創造美好的回憶。而多數研究均指出,運動有助於提升課業的學習,加拿大學者海茲(Jennifer Heisz)發現良好的體適能可以促進腦細胞的成長及運作,結合運動與腦力測驗對於提升記憶能力有顯著的效果;美國心理學教授克萊瑪(Art Kramer)研究,體適能狀況較好的小孩,大腦中主管整理、歸納和記憶的海馬迴結構比體適能弱的孩子發達。除此之外,美國女網巨星威廉絲(Venus Williams)分享她的運動人生啟示,認為打球讓人練習專注、學習紀律、學會面對挫折、訓練拼搏精神、與人合作,然後在每一次的挑戰中建立自信。

    人的一生,從小到大到老,離不開運動,小時候從遊戲中開展肢體肌肉神經的協調性,青少年時期運動促進身體的健康茁壯,中老年時更需運動維持各項身體機能良好運作。運動跟飲食、睡眠同等重要,但隨著人生各階段不同的任務與生活形態,可能從原本的生活必修課,在忙碌中退位成選修課。常言道:「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幼兒時期是一生身心發展奠定基礎的重要階段,良好的體能有賴運動的習慣,而此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小培養。懵懂的他律階段,需要大人持續地帶領、陪伴、引導,在孩子習慣養成同時,也讓自己跟著動一動吧!

用愛心說實話

《用愛心說實話The Honest to Goodness Truth》,一本2000年問世的繪本,歷久不衰,仍然提供讀者人際往來和言語互動上的省思。繪本主角莉莉因為說謊被媽媽處罰,決定從此以後只說實話。於是,當同學都讚美露西穿著新洋裝和新帽子漂亮時,莉莉補上一句:「但是你的襪子有個破洞」;上課時,舉手告訴老師:「小威沒有做作業」;除此之外,還提到黛西聖誕節演出忘台詞大哭、安安偷摘桃子挨打、阿德沒錢吃午餐跟老師借錢等實話,結果換來同學們生氣不喜歡自己;回答鄰居白太太,花園雜亂,惹得她憤怒甩門。莉莉在這些情境裡都是實話實說,卻都招來眾怒難任,別人不開心,自己也難過,難道說實話有錯嗎?

教育之美,在於人性姿態萬千,各自迥異,有道是「彩虹之美在於多色共存,生命之美在於多元共融」。因此,教育要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適性揚才,讓每個不同的個體都得到充分的發展。而這也正是教育之難,在於人性的教導啟發,不能只有一成不變的基準。外在的複雜環境和內在的心理感受,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非對即錯、非贏即輸、非友即敵,更多的是灰階色彩、沒有對錯、互利雙贏、廣結善緣。

    對於教導說實話,也不是「不說謊、要誠實」簡單的二分法可以畢其役、竟其功。語言是達成人際溝通互動的工具,說話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來就是一門深奧的藝術,說謊固然不足取,但是傷人的實話不是居心叵測就是白目,大人有時也會用謊言來包裝善意。可見謊言或實話並非只存在字面上的價值判斷,更顯現話語所驅動的起心動念、心理狀態和態度修養。「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傷人六月寒」、「智慧人的舌善發知識,愚昧人的口吐出愚昧。」經過周遭的回饋對待,還有自身的反省體悟,莉莉終於懂得說實話的時機、方式、對象和必要性。「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用甜甜的愛心加以調味,才不會讓實話像藥一樣難以下嚥。

2019年2月10日 星期日

淺談國民教育任務

    簡單從幾個面向,談談小學階段應該培養孩子哪些素養。
一、依法而言
國民教育開宗明義:國民教育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另教育基本法第二條: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資訊知能、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
二、依政策而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塑造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與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等九大項目之核心素養。
三、依眾望而言
20176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辦理「學生未來核心素養大調查」,瞭解臺北市親師生對核心素養之看法,認為未來孩子須具備的核心素養前六名依序為品格、合作、創新、表達溝通、意志及邏輯思辯。
四、大湖國小學校願景
(一)  淳樸(行為品格):做人要淳樸,培養謙和有禮、人際合作、公民素養。
(二)  踏實(知識才能):做事要踏實,培養生活能力、自主學習、興趣專長。
(三)  創新(思維美感):思維要創新,培養邏輯思辨、問題解決、美感素養。
分析學校願景與法令、政策、眾望之對應如下表,依教育基本法第二條第三項,為實現前項教育目的,國家、教育機構、教師、父母應負協助之責任,且讓大家一起攜手合作,協助孩子健全發展。
       大湖願景
  面向
淳樸
踏實
創新
國民教育法
德育、群育
智育、體育
美育
基本教育法
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人權尊重、生態環境保護、多元文化瞭解與關懷
資訊知能、強健體魄
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創新應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學生核心素養調查
品格、合作、意志
表達溝通
創新、邏輯思辯


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問題

孩子在邁向成熟的過程中,總會顯露不成熟甚至不當的行為,需要父母師長們不厭其煩地諄諄教誨或及時導正,才能讓孩子逐漸明瞭為人處事的人情義理,在社會生活中展現合宜的言行舉止,這是教育的功能與價值,而教育者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親師的教養方式對於孩子的觀念態度、人格養成具有關鍵性的影響。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教訓、責備或處罰或許可以迅速地壓制這些不好的行為,但是對於產生問題行為背後的動機、原因或者所傳遞的訊息,若不能深入瞭解並加以適當的處理,非但無法保證問題行為不再發生,甚至可能埋下未來更難以預測的變化。
以偷竊行為為例,過去曾經輔導過的學生,就有許多不同的狀況。小明因為無法控制物欲,受不了東西的誘惑,而隨意將他人財務納為己有;而阿寶卻是基於友愛之情,希望妹妹享有跟自己同樣的喜悅,多拿了一份獎勵品回家與妹妹分享。而上學遲到問題,也是有不同的原因讓孩子無法準時到校。小芬動作緩慢注意力不足,每天將近三更半夜才能完成功課,晚睡以致早起不來;大雄和媽媽相依為命,每天放學後到夜市幫忙做生意,同樣晚睡導致常常上學遲到。另外在教學現場也常碰到作業遲交的問題,小英對於課業學習缺乏動機,作業習寫被動懶散;小強理解力欠佳,加上隔代教養,家庭功能不彰,作業總是無法完成;阿德天資聰穎,成績優異,但是對於刻板重複性的作業興趣缺缺,常常不寫不交。
    心理學家阿德勒(Adler)提出「行為目的論」,他認為人的行為背後都有其目的,每個人透過不同的方式與行為來獲得自己認為的歸屬感。而系統思考先驅古德曼(Goodman)的冰山理論,指出所謂的冰山一角,通常指那露出水面一小部分看得見的問題現象,而更大一部分是深藏在水面下,看不見卻默默主導問題行為的內心世界。教育孩子,不能只急於解決問題的表象,採取壓制、責備、處罰的方式,更不能被這些不受歡迎的行為激怒,而忘卻了運用教育的專業知識、技能及態度。孩子尚在探索學習適應社會規範的成長歷程,行為難免脫序,不同的行為有著不同的思維,不同的個體也存在不同的個性與環境因素,阿德勒相信改變行為的方式,是幫助個人扭轉行為背後的信念;古德曼認為解決行為問題,必須改變個體心中習以為常又根深柢固的心智模式。幫助孩子改善問題行為沒有捷徑,多了解孩子背後的動機、需求與困難,多傾聽理解內在心聲,提供專業對話與輔導,轉化引導幼小心靈朝向成熟發展。

培養閱讀的好習慣


朋友的兒子有學習障礙,但她從兒子一歲起就唸故事給他聽,當兒子上小一時,級任老師很訝異這個被評估為學習緩慢的學生,語文理解力竟不輸給其他的孩子,並且擁有很多知識。

兒子的保母只有高中畢業,一兒一女卻都有博士學歷。從小看著保母帶小孩的方法,讀故事書、播放故事CD、玩益智遊戲、到書局看書買書。兩個孩子上了小學之後,識字量、語文閱讀能力明顯高於同班同學,難怪一路到大學總是名列前茅,讀書考試從不讓父母擔心。

童書作家方素珍兩個兒子沒辦法靜下來享受閱讀的樂趣。從小三要寫作文開始,媽媽每週有四天晚上挑選國語日報同年級的學生投稿文章,要求朗讀整篇文章後抄下標題和第一段。一年兩百多篇閱讀和朗讀,上了國高中就寫出一篇篇的好週記與好作文,而閱讀習慣一直到上大學、出社會工作都仍持續著。

終身學習是適應未來社會的必要課題,閱讀習慣則是確保終身學習的的必要能力。國內外閱讀研究指出,孩子在九歲之前,都在「學習如何閱讀」Learn to Read,九歲之後才逐漸發展成「透過閱讀學習」Read to Learn,而閱讀習慣和興趣則需要趁早從小培養,沒有人是天生為閱讀而來,每一種習慣、興趣或技能都是刻意培植、用心良苦的結果。享受成長喜悅的過程總是充滿辛酸苦澀,不但要克服好逸惡勞的天性,還要走過困難挫折的低潮,懵懂孩童尤其需要父母師長汲汲營造環境、規劃時間陪伴、耐心鼓勵引導。綜合專家學者的意見,提供以下幾點參考。
一、身教勝於言教,培養愛閱讀的小孩,需要父母先喜歡閱讀,一來讓孩子耳濡目染、典範學習;再者,在閱讀的道路上,給予孩子提攜指導。
二、家中規劃一個屬於全家人的藏書與閱讀空間,每天騰出至少半小時,一起遨遊探索書中世界,享受神遊不同時空、不同故事的樂趣。
三、從幼兒園開始抱著孩子看書說故事,一直到小學,當孩子可以獨自閱讀時,可以和孩子朗讀、分享、討論彼此所看的書籍內容。
四、每週全家一起逛書店或社區圖書館,挑選喜歡的書籍,坐下來靜靜地閱讀,感受一下身旁喜愛閱讀人士共同塑造的求知氛圍。

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提到,二十一世紀是個「解答千變萬化的時代」,需要擁有問題解決能力才能生存發展,這個能力不是依賴背誦記憶得高分,而是閱讀之後的理解、應用和思考能力。洪蘭教授說:「閱讀是習慣,不是本能,它需要有人帶,才能進門。」讓我們一起引領孩子們愛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