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

孩子需要人際關係能力

科技發展快速,社會日益複雜,人們需要持續學習以適應變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提出終身學習的五大支柱,包括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以及學會改變(learning to change),另外就是學會與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美國「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聯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簡稱P21)也主張二十一世紀重要的四種能力(4C),即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與人合作(collaboration)、溝通協調(communication)、創造與創新(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作為未來公民生活工作和安身立命的引導。為跟上世界潮流趨勢,十二年國教課程發展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的主軸,課綱的理念「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此三大面向再細分為九大項目,強調素養是與生活情境有緊密連結與互動的關係。其中「溝通互動」面向之下的「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及「社會參與」面向之下的「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旨在培養學生運用適當的語言文字、肢體態度,發展與人溝通協調、包容異己、社會參與及服務等團隊合作的素養。

過去大家庭時代,兄弟姐妹眾多,從小玩樂打鬧一起,所謂「教育即生活」,在生活中遇見爭吵、爭寵,在互動中學習輸贏、尊重、忍讓、和解。在家中得到適當的訓練之後,在學校碰到更大的群體時,就比較能夠在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個性的同儕裡看見差異,從而習以為常、見怪不怪,進而學習包容彼此、尊重不同;從與辛苦困難的同學相處中,見苦知福、珍惜擁有,進而學習感恩惜福、關懷分享;從與表現優異的同學交往中,見賢思齊、砥礪上進,進而學習認識自我、虛心請教。


現今少子化時代,許多孩子都是家中唯一的寶貝,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指導與薰陶,在父母、師長眼中,表現都是循規蹈矩、純真可愛、溫和有禮,但有些孩子雖然德育品行佳、智育成績好、體育會運動、美育有才藝,唯獨群育碰壁。明明長得眉清目秀、俊俏美麗,而且品學兼優,具備人見人愛的條件,卻無法在同儕中得到認同、獲得友誼,反而受到排擠、遭受孤立。觀察一些案例,發覺有的說話不得體,得罪同學而不自知;有的表現優異而洋洋得意,不經意傷害落寞者的心;有的心裡藏著一隻噴火龍,容易生氣情緒失控;有的衛生習慣不佳,外表或座位髒亂無序;有的喜歡動手交朋友,惹得同學心情不快;有的敏感易流淚,嚇得同學紛紛躲開,諸如此類比較不受同儕喜愛或接受的特質,導致人際關係上受到阻礙。


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慧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指出人們各自擁有八種不同程度的智慧組合,其中人際關係也是一種天生智慧,如同語文、數理、自然、空間、音樂、運動、內省等智慧一樣,孩子各有天分擅長,也各有不同的發展成熟度。既然人際溝通相處是二十一世紀生活必要的關鍵能力,未來人人必須具備,那麼,在學期間是最好的養成階段。與人合作、溝通互動、團隊合作等能力,無法依靠父母師長的諄諄教誨就能養成,必須在團體生活中交往碰撞、理解省思、修正練習,才能體會和領悟箇中奧妙。大人若操之過急,過度的保護、要求或干涉,會讓孩子失去成長過程中應有的學習機會。學校是一個相對保有風險控管的學習環境,在眾多師長專業指導及教育體制規範下,孩子在團體生活中展現不同特質,從中顯現出互動上的問題和困難,師長再給予正確的言行策略引導,讓孩子透過一次次的練習,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人際關係這一門功課,也會和其他學科一樣得到進步。


多年之後,當大家都邁向成熟,首,學生時代曾經有過的糾紛和歡笑,都變成值得回憶的共同美好。所謂「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是我們人生的資產,最好的朋友,通常都是來自擁有共同成長記憶的同學。在學校裡,好好學習人際關係、學習交朋友,廣結善緣,就是累積未來生活重要的資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