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七月初帶領學校管樂團赴日本北海道音樂交流,踏上異國土地,一路盡是迥異的風土人文。在前往第一所交流學校札幌白樺台小學路上,從巴士往外看,小學生三三兩兩排著整齊隊伍,或者手牽手走路上學,甚至還有像幼兒園的孩子,也亦步亦趨往學校邁進,看不到任何一位大人陪在身旁。學校在巷子內,從停車處還需走一段路程才能抵達。到校門口時,竟看不到接送孩子上學的車輛。好奇地問導遊這與台灣大異其趣的上學現象,台灣來的導遊倒說起自己娶了日本老婆,現在有個三歲半讀小班的孩子,每天要獨自或跟同學走15分鐘路程上下學,剛開始總是不放心,老婆居然說15分鐘路程很近,後來發覺左鄰右舍皆如此,孩子從小都是自己走路上學。

  在古時候那個兵荒馬亂、饑貧交迫的年代,相對於平民百姓,皇帝擁有尊貴的地位和豪奢的生活。歷代皇帝奢求長生不老的故事一直在歷史中傳頌著,秦始皇派遣徐福帶著童男童女五百出海去尋求長生不老仙丹,只是他所託非人,當徐福ㄧ路人馬來到了日本,以為到了天地的盡頭,於是棄船落腳,抗旨落地生根,長生不老藥成了天方夜譚,倒是童男童女們從小離鄉背井,就在此地長成並繁衍了代代子孫至今。

  古代因為戰爭飢餓,人類的壽命不長,戰爭又需要人力,所以生命被迫提早成熟,日本知名將軍德川家康六歲起開始人質生涯,十三歲就結婚,十四歲就當了爸爸,還要承受復興家族的重責大任;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的印度國父「聖雄甘地」,也在十三歲時依父母之命與一同齡文盲女孩結婚,十六歲時喪父,十九歲即獨自赴英國求學;反觀今天物質不虞匱乏的環境,我們還要教育學生獨立自主。

  十幾年前有個學生馬凱,這個孩子從一年級開始,便自己徒步從民生東路拉著行李箱書包走到龍江路上學。有別於一般孩子,有父母親陪同或車子接送,媽媽說他從三歲半就學會自己換穿衣服,母子倆到泳池游泳,在泳池的更衣室前約定碰面地點後,馬凱就獨自進男更衣室更衣並自己到兒童池戲水。爸爸也常利用假日帶他到深山裡露營,指導他過野外生活,這樣的訓練,讓馬凱在求學的過程中能保持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或許他的成績不是第一,但是他的生活應變和解決問題能力,確實比其他孩子都來得強。從馬凱父母的教養觀念、態度和方法,看到孩子後來發展了成熟的人格和強韌的社會適應能力。

  我們都希望孩子長大後,不讓大人操心,能夠生命無憂、生活無慮、一路順遂。但是誰能夠一輩子無憂無慮到終老?每個人或多或少總會遇上難題、困境、瓶頸。重點在生命遇到障礙時,心態上是否能夠保持樂觀與正向、堅強與積極;行為上是否能尋找方法與資源、面對與解決。培養健全成熟的態度,是讓人生起伏時,保持平穩行駛的阻尼器;累積獨立自主的能力,是遇到生活難題時,盡快回復平靜安穩的重要配備。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解決問題能力,非一蹴可幾,父母要敢於放手,也要知道何時及該如何放手。在最近一期親子天下雜誌中,洪蘭教授提到:「獨立在過去的年代是本分,現在已變成要教的項目。」「要孩子獨立,父母要先教會他如何做,不是把孩子推出門外,他就會獨立。」要孩子獨立自主處理前,先要大人帶著做、引導思考與練習;逐步漸進,引領學習成長。柯華葳教授認為孩子的成長受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環境層層相扣,影響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孩子需要溫暖的家、愛護他的學校,也需要整個社區、社會傾力協助他成長。」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父母安心放手孩子學會獨立,是整個社會、社區、學校、家庭共同的責任,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