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芬園國中55週年校慶祝福

芬園國中,芬園鄉最高學府。十二歲那年就讀的學校,也是決定爾後人生軌道的交叉點。三年的課程學習,在師長的孜孜不倦、奮力拉拔下,那年和幾位同學同時考上台中一中、雲林工專、台中師專。不同的選擇走上不同的人生路,幾個三十年後分散在各個不同領域的同學開始聚會,回首畢業後的生活點滴,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工作樣貌和酸甜苦辣滋味,卻懷舊著同樣美麗的芬中記憶。那是一段純真歡樂、青澀無暇的歲月,一、二年級時,順著功課表、學校行事曆,一天天、一週週,迷糊卻也充實的過;三年級時,開始感受聯考逼近,下個學校在哪裡的壓力,於是有些覺醒、有些緊張。尤其各科老師的耳提面命,更助長這股壓力的熊熊火焰生生不息。不過負責搧風點火的師長們,卻也從日出到黃昏,每天看顧著精心熬煮的學習大菜,期盼孩子們吃得營養,腦筋清醒、智慧增長,通過聯考大關,掙得升學門票,一路順暢駛上光明的前程。
中年之後總感嘆知音難尋,盤點好友名單多是學習路上的同學。大家偶聚一起話當年,從聚會中重拾失散的情誼,從聊天中拼湊零散的記憶。騎腳踏車上下學是芬中生活的例行公事,從彰南路轉進學校的斜坡段,學校基於安全考量,規定這段路程必須牽著腳踏車進出,但是下課時間,總有同學偷偷享受順坡快速滑下御風而行的快感。每當雨天,爸爸會在校門口等著我,用他那載貨的摩托車,連人與腳踏車一起載回家。對芬中的點滴,其實已在歲月的沖刷中逐漸模糊,但校門口這段路承載著父親對我的愛和期盼,也連結了我跟芬中愛的印記。那個年代,學校規定每天進校門先對蔣公銅像敬禮,不知偉人是否真的保佑了學子課業進步,倒是讓大家養成了謙虛有禮的態度。校門右邊是腳踏車棚,棚架上方種植一排九重葛。第一排校舍一樓是行政辦公室,二樓曾是一年級時的教室。往前走是籃球場和戲稱沙漠的操場,我們每天在這裏參加升旗典禮。走過沙漠是一排二層樓的教室,教室有二座樓梯,其中一座樓梯上去是圖書室和音樂教室,印象裡音樂老師黃愛純總是一個人優雅地等待學生來上課。行政辦公室右邊是另一排靠近學校後門的教室,一樓是福利社、廚房,還有一個小小的水池,池旁種了柳樹。行政辦公室左邊也是教室,三年級時的教室在這裏,教室外一排芒果樹,高度剛好讓調皮的男同學站在二樓走廊就可以伸手採摘。沙漠區左邊有一個童軍花園,越過童軍花園是一條旱溪,旱溪旁長了很多相思樹,夏天時開著滿樹黃色的小球花,花落遍地時格外浪漫美麗。同學們紛紛述說著當時的學習、生活與休憩環境,回想這童年形塑品格與人格養成的重要空間。
學校師長重視學生品行端莊合宜表現,從整齊清潔、服裝儀容、禮貌秩序等要求約束行為表現,誰都不想當訓導處的常客,讓家長知道了,回家還得再受一頓教訓。校長黃雄文戮力推動童軍教育,讓同學有印象深刻的隔宿露營體驗;另外也喜歡彈手風琴,偶而會碰到校長幫音樂老師代課。國文老師是擔任訓導主任的黃文貴老師,同學很喜歡模仿老師所書寫的優美板書。三年級時,每天相處最多的是導師蔡仁忠,他比學生更擔心未來的升學,總是撥出時間幫同學複習功課,也關心學生生活與心情,亦師亦友關愛情懷溢於言表。印象裡,芬中老師都認真於教學,所以對於鄉下孩子來說,原本是枯燥的數學、歷史、地理,深奧的英語、物理、化學等科目,都可以變成生動好玩有趣的故事、活動、遊戲或競賽。除了不無聊的課程之外,學校豐富的社團活動,也讓學生有廣泛的興趣培養及多元智能體驗的機會。當時我參加了管樂隊,從升降旗到各項慶典活動表演,一路小號吹到師專,當兵時更吹進了國防部示範樂隊,沒想到國中時代的課外學習,也改變了後來的軍中服役生涯。現在回想起來,那幾年看著學校公佈欄張貼著恭賀優異升學考試的榜單,正是芬中整體行政與教學團隊優質動能的展現,師長們辛勤耕耘的汗水改變了鄉里農家子弟原本貧苦的宿命。從芬中的歷史軌跡,讓人看見教育的力量;從芬中的師長身影,感受了教育的典範。
值此母校校慶之際,獻上個人衷心的祝福:
「校運昌隆永續輝煌、人才輩出代代相傳;
師生健康容光煥發、芬中精神永遠璀璨。」


民國70年第11屆校友李毓聖

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培養孩子問題解決能力


小宇從小專注於課業學習,成績一直表現名列前茅,令父母感到相當欣慰。在家裡,媽媽撐起所有家務事,對孩子照顧無微不至,小宇從來無須煩憂生活瑣事,只要專心於學習,其他任何需要,媽媽總會幫忙搞定。高中畢業後不負眾望申請上板橋台藝大,由南部負笈北上,媽媽不捨,委託住在內湖的同學怡君阿姨幫忙照顧。首先帶著小宇找到了租屋,付了租金押金代為簽約,再由媽媽轉帳給阿姨。入住隔天,怡君阿姨收到小振宇line訊息:「阿姨,可以帶我去剪頭髮嗎?」、「阿姨,我需要一把指甲刀、三條浴巾、一個檯燈,可以幫我買嗎?」怡君心裡納悶:「這孩子是到了前線嗎?」

小靖高中畢業申請完國內大學,趁暑假去了一趟曼谷,立即被這亞洲設計之都的創意魅力所吸引。一回國馬上藉由網路瞭解曼谷相關大學與科系,並獨自準備入學申請資料。舉凡跑高中申請英文版畢業成績單及畢業證書、警察局開立良民證、個人作品集、戶口謄本、護照、身份證等,並赴法院辦理資料公證。九月初收到入學通知,十月中學校報到,隨即負笈海外響應南向政策。有一次休假結束返回泰國租屋處,電費過期未繳被斷電了。三更半夜跑到24小時營業電力局申請復電,使出渾身解數,英語、泰語、手語全搬上場,卻得了個「請回家抄電表」的答案,來回折騰幾次之後,補繳了電費和罰款,終於復電。此時天色微亮、人已累癱。隔天網路視訊報平安告知這段故事,遠在兩千五百公里外的媽媽只能聆聽鼓勵,並且嘉勉獨自解決困難。

    社會環境快速變遷,會碰上的生活情境也日益複雜,適應力、應變力、問題解決能力,會是未來企盼生活順遂必要的基本配備。這些配備無法依賴教科書、依賴父母、依賴老師的有限給予。主題學習、情境學習、生活探究、自主思辨、團隊合作、分享討論、共享智慧等會是訓練能力的好方法,最重要的是孩子能養成獨自接受挑戰的勇氣,父母也要敢於放手,讓孩子自主探索、碰撞、覺察、體悟,即使面對問題的過程可能艱辛、可能挫折,但克服困難之後所淬練的寶貴經驗,才是帶得走的真實能力。小宇和小靖是從小認識的同齡朋友,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教養方式,養成了不同的處事態度和生活能力,雖然無法推論未來的生涯發展差異,但可以確定的是,現在讓父母牽掛或放心的程度確有不同。

陪孩子前行


根據約翰.鮑比(John Bowlby)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的研究,一個人會因依附關係而產生安全感的心理傾向。當人們需要幫助、慰藉時,往往需要依賴身邊重要的人,如家人、朋友或伴侶,而從親子關係中所獲得的安全感,是孩子情緒、認知與人際關係發展的基礎,影響著日後自我肯定、理解他人、社交行為與親密關係等正確態度的建構。

孩子從與大人的互動過程中,觀察、模仿、學習或者潛移默化,逐漸形成對自我的認知和對他人的理解,影響著未來個人和外界環境互動時的模式。如果照顧者在孩童時期提供一致的教養觀念、一致的情緒支持和一致的行為準則,這種依附關係會讓孩子在面對問題尋求幫助時,不會發生雙重標準、模稜兩可、不知所措,會覺得大人是可信賴的,進而發展成一種具有安全感、信任感的依附風格。具有安全信任依附風格的孩子對自我的調適、對問題的解決、對團隊的合作、對人際的互動等各方面的表現都比較好,對別人的言語和行為也比較不會產生誤解與偏見。

心理學家哈利.哈洛(Harry Harlow)曾做了一個猴子的實驗,籠子裡放置兩隻假母猴,一個由柔軟的絨布做成,另一個用鐵絲網做成並且拿著一個奶瓶。將不同的小猴子分別放進籠子,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小猴肚子餓時會找鐵絲猴喝奶,其餘時間大都依偎在絨布猴身上,每隻幼猴都是如此。這證明了相較於吃飽,幼猴更需要親密接觸與安全感。可見除了滿足生理需求之外,更需要建立起良好的依附關係和互動模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滿足生理溫飽到感受心理溫暖,不僅可以得到身心健全的發展,照顧者也可以對孩子的特質有更多的觀察和更深入的理解,從而給予更合宜的教養。孩子小時候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影響深遠,效應一直持續到青少年之後的成長。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認為人潛藏著五種不同層次的需求,從最基本到最高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生存基本需求的滿足感」、「安全需求-身體安全與生活穩定的安全感」、「愛與隸屬需求-愛與被愛的歸屬感」、「尊重需求-應有的尊重肯定與價值感」、「自我實現需求-抱負與理想實踐的成就感」。家人與朋友的合宜對待,影響著孩子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的健康。有朋為伴,彼此照顧、給予心理支持與關懷、互助克服困難,增加適應能力等關係著爾後健全的人格成長。許多人格異常造成的社會案件與教育問題,根源在陪伴不夠,教養態度不一。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在此人生單行道上,讓我們騰出時間陪孩子前行,給予孩子安全感和溫暖。

多元啟發 適性發展


有一天兒子拿著一張考卷興高采烈地喊叫:「我數學終於考一百分了」。媽媽回應:「哎呀!我兒子終於開竅了!」兒子唸了十年書,第一次數學考試滿分。從小似乎與數學無緣,即使補救依然相見不相識,因此對學習沮喪。一直到上了藝術職校,重在美術工藝設計知識技能的養成,數學要求門檻降低,才在測驗中偶然得到成就感,但是對數學的理解和自信仍然不足。

朋友的孩子英語成績總是掛零或個位數。有一次興奮地對媽媽說:「我今天英語考三十分!」,朋友同樣給予孩子稱讚:「哇!兒子你進步了。」再仔細端詳考卷,原來當天的題目是拼寫星期一(monday)至星期日(sunday)七個單字,錯一個字扣十分,孩子錯了七個字,得分三十。朋友淡定地述說這個故事,還說當天這個三十分為他們的親子關係製造了一點小確幸。

1980年代,哈佛大學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論,認為人的智能至少分成語文、邏輯數理、視覺空間、音樂、肢體動覺、內省、人際和自然觀察等八個範疇。每個人都可能在某項智能上具有天分,因此建議父母不要單以考試分數衡量孩子的聰明或成就,教育應該看見學生不同的優勢智慧,提供多元的啟發與舞台,讓孩子都能尋得興趣與熱情。前例中兩個小孩,現在一個就讀大學、一個已就業,徜徉於各自擅長的視覺空間和肢體動覺領域中優遊自在。

大湖國小重視品格與生活教育,在學科基本學力養成上,從課堂學習、課後補救,力求學生達到基本素養;另外發展合唱、管樂、網球、排球等特色團隊及各類語文、音樂、繪畫、舞蹈、益智與體育性社團活動,辦理校內外展演、競賽與校際交流,讓孩子盡情探索,從中培養興趣、發展技能及學習人際合作的能力。當孩子從讀書考試擴展到德體群美育的真實體驗,視野和生活會更加開闊有趣。欣見大湖的孩子們都有賞識自己天賦的父母支持,在豐富多元的環境氛圍中盡情學習且快樂遨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