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園國中,芬園鄉最高學府。十二歲那年就讀的學校,也是決定爾後人生軌道的交叉點。三年的課程學習,在師長的孜孜不倦、奮力拉拔下,那年和幾位同學同時考上台中一中、雲林工專、台中師專。不同的選擇走上不同的人生路,幾個三十年後分散在各個不同領域的同學開始聚會,回首畢業後的生活點滴,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工作樣貌和酸甜苦辣滋味,卻懷舊著同樣美麗的芬中記憶。那是一段純真歡樂、青澀無暇的歲月,一、二年級時,順著功課表、學校行事曆,一天天、一週週,迷糊卻也充實的過;三年級時,開始感受聯考逼近,下個學校在哪裡的壓力,於是有些覺醒、有些緊張。尤其各科老師的耳提面命,更助長這股壓力的熊熊火焰生生不息。不過負責搧風點火的師長們,卻也從日出到黃昏,每天看顧著精心熬煮的學習大菜,期盼孩子們吃得營養,腦筋清醒、智慧增長,通過聯考大關,掙得升學門票,一路順暢駛上光明的前程。
中年之後總感嘆知音難尋,盤點好友名單多是學習路上的同學。大家偶聚一起話當年,從聚會中重拾失散的情誼,從聊天中拼湊零散的記憶。騎腳踏車上下學是芬中生活的例行公事,從彰南路轉進學校的斜坡段,學校基於安全考量,規定這段路程必須牽著腳踏車進出,但是下課時間,總有同學偷偷享受順坡快速滑下御風而行的快感。每當雨天,爸爸會在校門口等著我,用他那載貨的摩托車,連人與腳踏車一起載回家。對芬中的點滴,其實已在歲月的沖刷中逐漸模糊,但校門口這段路承載著父親對我的愛和期盼,也連結了我跟芬中愛的印記。那個年代,學校規定每天進校門先對蔣公銅像敬禮,不知偉人是否真的保佑了學子課業進步,倒是讓大家養成了謙虛有禮的態度。校門右邊是腳踏車棚,棚架上方種植一排九重葛。第一排校舍一樓是行政辦公室,二樓曾是一年級時的教室。往前走是籃球場和戲稱沙漠的操場,我們每天在這裏參加升旗典禮。走過沙漠是一排二層樓的教室,教室有二座樓梯,其中一座樓梯上去是圖書室和音樂教室,印象裡音樂老師黃愛純總是一個人優雅地等待學生來上課。行政辦公室右邊是另一排靠近學校後門的教室,一樓是福利社、廚房,還有一個小小的水池,池旁種了柳樹。行政辦公室左邊也是教室,三年級時的教室在這裏,教室外一排芒果樹,高度剛好讓調皮的男同學站在二樓走廊就可以伸手採摘。沙漠區左邊有一個童軍花園,越過童軍花園是一條旱溪,旱溪旁長了很多相思樹,夏天時開著滿樹黃色的小球花,花落遍地時格外浪漫美麗。同學們紛紛述說著當時的學習、生活與休憩環境,回想這童年形塑品格與人格養成的重要空間。
學校師長重視學生品行端莊合宜表現,從整齊清潔、服裝儀容、禮貌秩序等要求約束行為表現,誰都不想當訓導處的常客,讓家長知道了,回家還得再受一頓教訓。校長黃雄文戮力推動童軍教育,讓同學有印象深刻的隔宿露營體驗;另外也喜歡彈手風琴,偶而會碰到校長幫音樂老師代課。國文老師是擔任訓導主任的黃文貴老師,同學很喜歡模仿老師所書寫的優美板書。三年級時,每天相處最多的是導師蔡仁忠,他比學生更擔心未來的升學,總是撥出時間幫同學複習功課,也關心學生生活與心情,亦師亦友關愛情懷溢於言表。印象裡,芬中老師都認真於教學,所以對於鄉下孩子來說,原本是枯燥的數學、歷史、地理,深奧的英語、物理、化學等科目,都可以變成生動好玩有趣的故事、活動、遊戲或競賽。除了不無聊的課程之外,學校豐富的社團活動,也讓學生有廣泛的興趣培養及多元智能體驗的機會。當時我參加了管樂隊,從升降旗到各項慶典活動表演,一路小號吹到師專,當兵時更吹進了國防部示範樂隊,沒想到國中時代的課外學習,也改變了後來的軍中服役生涯。現在回想起來,那幾年看著學校公佈欄張貼著恭賀優異升學考試的榜單,正是芬中整體行政與教學團隊優質動能的展現,師長們辛勤耕耘的汗水改變了鄉里農家子弟原本貧苦的宿命。從芬中的歷史軌跡,讓人看見教育的力量;從芬中的師長身影,感受了教育的典範。
值此母校校慶之際,獻上個人衷心的祝福:
「校運昌隆永續輝煌、人才輩出代代相傳;
師生健康容光煥發、芬中精神永遠璀璨。」
民國70年第11屆校友李毓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