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0日 星期日

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問題

孩子在邁向成熟的過程中,總會顯露不成熟甚至不當的行為,需要父母師長們不厭其煩地諄諄教誨或及時導正,才能讓孩子逐漸明瞭為人處事的人情義理,在社會生活中展現合宜的言行舉止,這是教育的功能與價值,而教育者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親師的教養方式對於孩子的觀念態度、人格養成具有關鍵性的影響。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教訓、責備或處罰或許可以迅速地壓制這些不好的行為,但是對於產生問題行為背後的動機、原因或者所傳遞的訊息,若不能深入瞭解並加以適當的處理,非但無法保證問題行為不再發生,甚至可能埋下未來更難以預測的變化。
以偷竊行為為例,過去曾經輔導過的學生,就有許多不同的狀況。小明因為無法控制物欲,受不了東西的誘惑,而隨意將他人財務納為己有;而阿寶卻是基於友愛之情,希望妹妹享有跟自己同樣的喜悅,多拿了一份獎勵品回家與妹妹分享。而上學遲到問題,也是有不同的原因讓孩子無法準時到校。小芬動作緩慢注意力不足,每天將近三更半夜才能完成功課,晚睡以致早起不來;大雄和媽媽相依為命,每天放學後到夜市幫忙做生意,同樣晚睡導致常常上學遲到。另外在教學現場也常碰到作業遲交的問題,小英對於課業學習缺乏動機,作業習寫被動懶散;小強理解力欠佳,加上隔代教養,家庭功能不彰,作業總是無法完成;阿德天資聰穎,成績優異,但是對於刻板重複性的作業興趣缺缺,常常不寫不交。
    心理學家阿德勒(Adler)提出「行為目的論」,他認為人的行為背後都有其目的,每個人透過不同的方式與行為來獲得自己認為的歸屬感。而系統思考先驅古德曼(Goodman)的冰山理論,指出所謂的冰山一角,通常指那露出水面一小部分看得見的問題現象,而更大一部分是深藏在水面下,看不見卻默默主導問題行為的內心世界。教育孩子,不能只急於解決問題的表象,採取壓制、責備、處罰的方式,更不能被這些不受歡迎的行為激怒,而忘卻了運用教育的專業知識、技能及態度。孩子尚在探索學習適應社會規範的成長歷程,行為難免脫序,不同的行為有著不同的思維,不同的個體也存在不同的個性與環境因素,阿德勒相信改變行為的方式,是幫助個人扭轉行為背後的信念;古德曼認為解決行為問題,必須改變個體心中習以為常又根深柢固的心智模式。幫助孩子改善問題行為沒有捷徑,多了解孩子背後的動機、需求與困難,多傾聽理解內在心聲,提供專業對話與輔導,轉化引導幼小心靈朝向成熟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