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陪孩子前行


根據約翰.鮑比(John Bowlby)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的研究,一個人會因依附關係而產生安全感的心理傾向。當人們需要幫助、慰藉時,往往需要依賴身邊重要的人,如家人、朋友或伴侶,而從親子關係中所獲得的安全感,是孩子情緒、認知與人際關係發展的基礎,影響著日後自我肯定、理解他人、社交行為與親密關係等正確態度的建構。

孩子從與大人的互動過程中,觀察、模仿、學習或者潛移默化,逐漸形成對自我的認知和對他人的理解,影響著未來個人和外界環境互動時的模式。如果照顧者在孩童時期提供一致的教養觀念、一致的情緒支持和一致的行為準則,這種依附關係會讓孩子在面對問題尋求幫助時,不會發生雙重標準、模稜兩可、不知所措,會覺得大人是可信賴的,進而發展成一種具有安全感、信任感的依附風格。具有安全信任依附風格的孩子對自我的調適、對問題的解決、對團隊的合作、對人際的互動等各方面的表現都比較好,對別人的言語和行為也比較不會產生誤解與偏見。

心理學家哈利.哈洛(Harry Harlow)曾做了一個猴子的實驗,籠子裡放置兩隻假母猴,一個由柔軟的絨布做成,另一個用鐵絲網做成並且拿著一個奶瓶。將不同的小猴子分別放進籠子,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小猴肚子餓時會找鐵絲猴喝奶,其餘時間大都依偎在絨布猴身上,每隻幼猴都是如此。這證明了相較於吃飽,幼猴更需要親密接觸與安全感。可見除了滿足生理需求之外,更需要建立起良好的依附關係和互動模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滿足生理溫飽到感受心理溫暖,不僅可以得到身心健全的發展,照顧者也可以對孩子的特質有更多的觀察和更深入的理解,從而給予更合宜的教養。孩子小時候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影響深遠,效應一直持續到青少年之後的成長。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認為人潛藏著五種不同層次的需求,從最基本到最高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生存基本需求的滿足感」、「安全需求-身體安全與生活穩定的安全感」、「愛與隸屬需求-愛與被愛的歸屬感」、「尊重需求-應有的尊重肯定與價值感」、「自我實現需求-抱負與理想實踐的成就感」。家人與朋友的合宜對待,影響著孩子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的健康。有朋為伴,彼此照顧、給予心理支持與關懷、互助克服困難,增加適應能力等關係著爾後健全的人格成長。許多人格異常造成的社會案件與教育問題,根源在陪伴不夠,教養態度不一。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在此人生單行道上,讓我們騰出時間陪孩子前行,給予孩子安全感和溫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