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孩子需要培養良好的情緒能力
小田田是家中的獨生女,媽媽全心全意照顧著,對女兒的功課及各方表現要求甚高。小田田生活自理能力不佳,常常丟三落四,聯絡簿常常放在學校抽屜裡,忘記帶回家,忘事的本領和粗心大意,在各科學業成績表現不佳,媽媽更是無法接受而加以打罵。小田田的情緒常在教室課堂上發洩,看到成績不好就索性把考卷揉了扔掉,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一邊哭還一邊踢倒身旁的課桌椅,無端激怒其他同學。有一次數學題目要畫角度,她生氣的說格子太小怎麼畫,老師提示她方法,她試一次不成功就把量角器折斷,並怒罵著量角器「長那麼大幹嘛!」走回座位時,還要停下來大聲斥責同學:「趕快做你的事,看什麼!」班上的學習生活都會混雜著小田田不定時的情緒引爆。
《Time》雜誌在2008年時,就曾以英國的暴力少年為封面故事,指出英國最大的危機是年輕世代因為成長過程缺乏陪伴,普遍情緒失控、暴力傾向。而美國則大約每十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具有心理健康的困擾。這些孩子常常因為缺乏同理心、挫折容忍低、容易被激怒而形成人際關係的困擾。台灣近年來由於社會形態、家庭結構改變,少子化趨勢明顯,但有嚴重情緒障礙的學生人數卻逐年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的醫療統計,特發於兒童及青少年期之情緒障礙就診人數,87年時為1143人,到104年已增加至16366人,如果加上未就診的隱藏人數,則更加令人感到憂心。從歐美到台灣,一場情緒風暴已經漸漸朝向新的一代吹襲而來。
孩子的情緒不但關係著個人的品行、學習,也影響著人際關係和生活品質。1990年美國大學教授沙洛維(Peter Salovey)與梅爾(Jonn Mayer)提出「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縮寫EQ),是一種情緒控制能力的指數。1995年,心理學家高曼(Daniel Goleman)出版《EQ》一書,指出EQ才是影響個人工作發展、一生快樂、成功與否的關鍵,因而引起廣泛重視和熱烈討論。情緒智商是需要透過後天學習,而非與生俱來的能力,其內涵包含「了解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情緒、自我激勵的能力、了解他人的情緒、維繫圓融的人際關係」等五種社會技巧與情緒管理的能力(social and emotion learning,簡稱SEL)。
小田田的媽媽對孩子的課業和生活表現有過高的期望,導致小田田無法處理累積的壓力和情緒。據研究除了過高的期望容易形成過高的壓力以外,還有過度的呵護易形成過度的自我、過度的放縱易形成缺乏同理心、過度的忽略易形成缺乏管教等,都可能造成孩子情緒迷失或爆衝。高曼指出:「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就是孩子情緒教育的初始教師,夫妻之間、親子之間、親師之間掌握正確的互動模式和教養觀念方法之外,也肩負情緒管理的典範。當個人情緒上身時,如何覺察、面對、接納、處理、表達負面情緒,進而掌控自我、緩和心情、調整認知、正向思考解決策略,而非任由情緒帶動情緒,或以情緒壓制情緒,除了惡化彼此之間的關係,更深化錯誤的情緒處理迴路。情緒教養專家楊俐容老師說:「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正是情緒教育的關鍵時機」。情緒管理是可以經由練習而逐漸穩定、經由學習而逐漸成熟。孩子的身心靈都還在成長發展階段,需要父母師長投入關心與耐心,更需要時時刻刻注意言教和身教的潛移默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2002年起發布推動SEL計畫,美國非營利組織CASEL亦發起推行將SEL作為幼稚園到高中教育的必修課程,目前已有越來越多國家在學校中推廣實施。在台灣,情緒教育尚未納入正式課程,多由個別學校接洽志工團體協助進行,大湖國小也引進國內深耕此領域多年,已有完整EQ課程的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來造福學童,也希望家長加入志工的行列。當國際趨勢和大環境都顯示情緒管理、情緒教育的重要性時,也讓我們一起來重視,一起來努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